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爲何不肯重用海瑞?

御書房裡燭火通明。朱翊鈞一步一步走了進來,步履顯得沉緩而艱難。身後,鄭貴妃和陳矩也心事重重亦步亦趨地跟著。

“奴才遵旨。”陳矩應了一聲,恭恭敬敬地垂手退了出去。在退出房門的時候,他輕輕地為朱翊鈞閂上了門。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


朱翊鈞也沒顧她,緩緩邁步上前,一直走到了那扇小門前,他一步一步向它走近,每向前走近一步,他臉上的表情波動就更加強烈一分。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進去。隔了片刻,他的聲音才從裡間內低低地傳了出來:“愛妃——你且進來……”

只見裡間的房頂上懸掛著一顆碗口大小的夜明珠,光芒四射,照得房內亮堂堂的。朱翊鈞卻跪坐在東面牆壁上的一幅圖像之下,恭敬至極地叩著頭。

鄭貴妃依言走近跪下,仰面一看,卻見那圖上畫著一位頎面秀目、須長及腹、不怒自威的紫袍長者。那長者畫得是面目如生,雙眸中流溢出一股躍然紙上的勃勃英氣,讓人不敢正視。

看到鄭貴妃做得如此自然、毫不勉強,朱翊鈞很滿意地向她投來了一縷深深讚許的目光。然後,他慢慢地開口道:“愛妃,你知道朕適才所拜的這位師傅是誰嗎?”

“他就是朕一生之中最為敬佩的張居正師傅,”朱翊鈞的眸中閃出了瑩瑩的淚光,“你也許不知道:每當朕軟弱、彷徨、無助的時候,朕都會來到這裡向他傾訴、向他請教——讓他陪朕安然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然而,她沒想到的是:這個朱翊鈞當著別人的面把張居正貶斥到“萬人之下”,在暗地裡卻將他畢恭畢敬地供奉在自己御書房的密室裡頂禮膜拜,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鄭貴妃一言不答,只是緩緩點了點頭。

鄭貴妃一聽,不禁驚得秀目圓睜,愕然地看著朱翊鈞。

他抬起金黃色的袍袖,擦拭了一下自己眼角的淚珠,又慢慢說道:“張師傅可是朕小時候認識的第一個師傅。朕記得四五歲時有一次讀書讀乏了,他便讓朕騎在他脖子上到御花園裡摘紅棗兒,朕一不小心竟被樹上的刺兒刺得手指流血,他慌著又是揉按摩挲又是用口輕吮……還有一次,他手把手地教朕寫字兒——朕的書法能夠寫得明朝的社稷永固來看,朕也不會憎恨張師傅的:在他輔政治國的這十年間,他力挽狂瀾,不恤人言,不避艱險,不畏豪強,勇於任事,肅清綱紀,浚通政令,整頓史治,裁撤冗員,廣行新政,為國積財,為朕留下了上千萬兩白銀積蓄和可支十餘年的太倉之粟……且說這近期討剿哱拜、東征平倭兩件大事,若無張師傅為朕夯實的牢固基礎,朕哪有底氣敢力排眾議、迎難而上?所以,朕對他沒有絲毫恨意,只有無窮的敬意……”

朱翊鈞又自顧自緩緩說道:“十年之前,張師傅身患沉痾,自知大限已到,便拖著病體,讓人用乘輿抬著,深夜進宮,欲見朕最後一面。朕當時已擬好了晉升他為‘安國公’的詔書,準備以此略表心意。

他說到這裡,語氣驀地一頓,站起身來,走到那幅圖像下的一張紫檀木幾前,打開几上放著的一方錦匣,從中拿起了一卷詔書手稿,輕輕遞給鄭貴妃道:“愛妃!你且看一看張師傅自己臨終前為朕擬寫的最後一道詔書草稿是何內容……”

看罷,鄭貴妃頓時恍然大悟。以她的聰明才智,已豁然明瞭張居正的良苦用心。她抬頭凝望著懸掛在牆上張居正畫像左右兩側的那副對聯:“願以深心奉社稷,不為自身謀得失”,熱淚頓時唐朝‘開元盛世’相媲美的‘萬曆之治’……

“朕聽了,頓時感動得漢高祖劉邦當年與西楚霸王項羽爭雄天下,屢敗屢戰,明太祖高皇帝,以皇覺寺遊僧之身,投袂奮起,內平諸寇,外驅胡虜,身經百戰,不屈不撓,終於肅清四海,總齊八荒!這些史實,您亦是熟記在心的——相比之下,您現在據有四海之眾,坐擁萬乘之威,若能廣求英傑、擇賢而任、用人得宜,自有韓信、白起一流的良臣名將脫穎而出,區區倭虜何足懼哉?!”

“張居正師傅對陛下的期望是一定能成為現實的。依臣妾觀之:陛下自從接到倭虜欲犯我大明的消息以來,始終當仁不讓、勇於擔當,內修軍備,外求良將,並無朝鮮李昖那樣的荒淫廢弛之舉。由此可斷定,陛下不愧為我大明中興明君!天下有心有目者誰不心服?”鄭貴妃講得甚是豪放大氣,“此番平壤失利,不過是偶一戰敗耳!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陛下若能以此為戒,拾遺補闕,與申太傅、寧遠伯、李總兵、趙閣老、石尚書、宋侍郎等文武大臣齊心協力,重整旗鼓,再興義師——倭虜之敗,指日可待也!”

鄭貴妃也凝望著圖像中張居正那彷彿微微含笑的面容,在心底暗暗言道:“張師傅!您在九泉之下放心吧!我會牢牢記住您‘願以深心奉社稷,不為自身謀得失’的銘訓,盡心竭力輔弼陛下成為一代英主明君的……”

筆者認為,張居正之所以不肯重用海瑞,主要源於如下考量:

其一,張居正與海瑞的性格特點不同。

《明史》是這樣評論張居正的:“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 體貌挺拔,長鬚飄飄,嚴嵩當政時,“嵩亦器居正”。徐階代替嚴嵩為首輔後,同樣“傾心委居正”,這左右逢源的水平非一般人能達到。高拱秉權後,“兩人益相密”。可當高拱成為橫亙在他面前的石頭,不扳倒高,他就不可能成為首輔時,張居正就又私下裡結交司禮秉筆太監馮保。“神宗即位(萬曆帝),保以兩宮詔旨逐拱,事具拱傳,居正遂代拱為首輔。” 至此,張居正的為人處世不是顯露無疑了嗎?

這其中的不同,筆者認為,最最關鍵的是,他們二人的出發點不同,前者是一切為私心,凡事先替自己打算;後者則是克己奉公,死而後己。僅就這個不同,他們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其三,張居正與海瑞的為官理念不同。

張居正雖然確實做了許多挽救明朝衰敗的大事,但他也因此收穫了許多榮譽、許多名利。他為官不得不說主要是媚上媚權,凡是可能損害和影響自己權力地位的事他堅決不做不為。故而,在對待海瑞是否可以重用的問題上,他並不害怕海瑞在政治上權勢上超過自己,而是怕海瑞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死倔之人,一旦進了權力中樞,不僅會以道德的標準來對待政治,更可能對張居正的政策橫挑鼻子豎挑眼,鬧得朝野都知道,對自己極為不利,何況萬一海瑞得到同情或支持,那就大大不妙了。

這般完全不一致的為官實踐,預示著張居正與海瑞根本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車”,不僅無法交匯,更不可能並肩。

其四,張居正與海瑞的追求境界不同。

海瑞為官一生,十分清廉。他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就連總督胡宗憲曾告訴別人說:“昨天聽說海縣令為老母祝壽,才買了二斤肉啊。”再看看海瑞的固定資產情況,他還是在退休後,才在海南買了一套並不很大的房產,供家人居住生活。有資料稱,海瑞沒有兒子。去世時,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在封建社會里,竟有如此好官清官,實在難得。

沒有了下一篇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

【原文】

楓林霜葉淨江煙,錦石游魚清可憐。

賈客帆檣雲裡見,仙人樓閣鏡中懸。

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無限滄州漁父意,夜深高詠獨扣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楓林霜葉淨江煙,錦石游魚清可憐。

賈客帆檣雲裡見,仙人樓閣鏡中懸。

九秋槎影橫②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無限滄州漁父意,夜深高詠獨扣舷。

註釋

①張居正初入政壇時,正值嚴嵩當政,官場昏暗。他深感理想無法實現,又因體弱多病,便產生暫時歸田思想。嘉靖三十三年,他藉口養病,離京歸鄉。

②槎,同“查”。木筏或木船。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間的木筏。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


【作品鑑賞】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小船像停泊在銀河邊,梅花落的笛聲從遠處傳來,仙樂般使人迷醉

頷聯和頸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運用了虛實結合(聯想比喻)的方法。頷聯實傍晚之景,長江盡頭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駛在雲霧裡;黃鶴樓高聳入雲,宛如明鏡般天空中的仙人樓閣。頸聯夜晚幻想之境,明月與星星倒影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銀河邊,梅花落的笛聲從遠處傳來,仙樂般使人迷醉。以虛寫實,亦真亦幻,構成一幅高遠清麗、幽靜閒適的秋江夜景圖。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


張居正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1582年(萬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怎麼回事?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


  • 中文名
  • 張居正
  • 別 名
  • 張叔大、張白圭、張江陵、張太嶽
  • 國 籍
  • 明朝
  • 民 族
  • 出生地
  • 湖廣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 出生日期
  • 1525年
  • 逝世日期
  • 1582年
  • 職 業
  • 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
  • 主要成就
  • 張居正改革
  • 中興明朝
  • 推行“一條鞭法”,增加財政收入
  • 代表作品
  • 《張文忠公全集》、《張太嶽集》、《書經直解》
  • 諡 號
  • 文忠
  • 追 贈
  • 上柱國
  • 長 子
  • 張敬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