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我叫楊德清,14歲參加我村的懷梆劇團,1960年以後,我曾在大型古裝戲《對花槍》中扮演二將,《雷振海徵北》中演黃等角色。參加過嘉禾屯村、柳莊、恩村演出,還參加在市老廣場和市大禮堂的會演。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1992年以後,由於新店火神廟的重修和香火旺盛,我村的懷梆劇團在村民的要求和村委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組建,人員達到50餘人,先後排出大型古裝劇目近二十餘本,我主要演老生、曾在《趕秦三》劇目中扮演秦宏,《對花槍》中扮演羅義,《金勇下山》中扮演守貴。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闖幽州》中的楊老將,《樊梨花徵西》中的徐茂公等多種劇目中的老生角色。曾參加過龍源湖、中站區李封村許衡公園的慶典活動。還多次參加過1986年以後恢復的新店村火神廟正月初八的火神會、演出和春節文藝匯演等。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新店的“九隻船”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當時最早是一個大船,人坐船,兩人撐船,演一段、唱一段懷梆戲,當時叫圍鼓圈戲,後來發展到九隻船。解放初期(1946年)由於受當時的社會影響,坐船的人都是女裝男扮,身穿古裝服,一人坐船一人撐船,到1957年以後,坐船的演員全部換成女同志,撐船的有男有女,十八個人全部身穿戲裝扮演一本戲式兩本戲式的演員。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1993年以後,由於新店火神廟重新修復,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初八火神會文藝匯演,在廣大村民的要求下,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受廟主張傳的委託,重新作出“九隻船”,“九隻船”是我們村懷梆表演的一種特殊方式,戲臺由九隻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旱船組成,合起來就是一個大船樣子,又是舞臺。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船的全長約五米多、寬近兩米。我村的九隻作為旱船,演出時是九隻船,是一個個形狀各異的旱船,與一般旱船一樣,划船表演。合起來是一個大船,可組成一個臨時戲臺,演員可以在船臺上演出劇目,這九隻船組合方便、行動靈活,可以在各地組合成臺,當戲臺用,也可以說是流動的戲臺。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九隻船”合起來是一本戲,演起來很有特色,這種“九隻船”,是我村獨有的,在全省也很少見到,也是懷梆戲在我村演出的特殊戲臺。從中也可以看出旱船與懷梆的關係。

我14歲參加懷梆劇團,參加過很多村的演出和文藝匯演

我們曾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春節文藝演出,在東方紅廣場,人民公園,焦作影視城演出時,受到領導的好評和遊客的歡迎。同時我們還參加過修武縣靈泉坡龍王廟、恩村鄉祖師廟等地的慶典活動。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