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衛”姓和中華民族的眾多姓氏一樣,歷史源遠流長,人才代興輩出。如衛皇后衛子夫(公元前?~前91年)的值子衛青(公元前?--前106年),與霍去病一起,成為抗擊匈奴的名將,晉封長平侯。晉時江州刺史李矩妻衛夫人鑠,苦工書法,曾為大書法家、右將軍王羲之少年時書法名師。唐玄宗時,集賢院學衛包,書工八分、小篆,兼通字學。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作字落筆,規矩嚴整。再如五代時期的衛賢,山水人物畫取法吳道子,樓閣景觀界畫一掃工匠習俗。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佳作《高士圖》。北宋時衛樸,精通曆法,確測日、月食,熙寧間編制新曆《奉元歷》,著《奉元歷經》。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衛匡國( Martin Martni,公元1614~1661年),由河南渡海澳門,後入意大利國籍。博學多識,有許多著作。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宋金時期,有了府、州、縣、鄉不同等級的學校。金世宗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懷州治所河內有節鎮學。現存舊址有明代昌黎書院(韓文公祠)和覃懷書院。覃懷書院創立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知府康基田改城內東北隅元泰定間所建的義臺寺而成,原址在倉門街。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義臺寺俗名琉璃寺、雙塔寺,明正德時重修,何文定公瑭有記。寺繼頹,乾隆時康基田以大殿為講堂,前開一池,引濟水注之,為泮池。堂上祀韓文公和許文正公,堂額置匾額,曰“韓許文蘭”。現存舊址僅其原試院的小部分,即有:臨街校門房五間,教務教導房五間和東西兩排共十間的教師宿舍房組成的大四合院。除臨街房,均為青磚灰瓦單簷硬山明柱外廊建築。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古稱殷富的懷慶府有著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土地資源,擁有沁水衛河、小丹河道和直通山西、京師的水陸交通條件;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各種經濟作物廣泛種植”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眾多的客商前來府城投資。在我國,歷代都重視鹽的專賣,“清代沿襲官督商辦的鹽引法,以綱統商,以引定銷,鹽商在官府監督之下經營鹽的收購和運銷,並向國家繳納鹽課“。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清末,鹽法日趨紊亂,隨著懷慶商幫的發展壯大,作為晉商經營的主要項目食鹽進入懷慶河內,促進鹽商的發展,如乾隆二十年,“河內縣商人楊裕名下:二十二年偃師縣供買鹽1500包”。到了清光緒年間,晉商侯姓在北寺街建大鹽店,所謂大鹽殿是與懷慶所產之硝鹽區別,它亦稱海鹽,產於海水,顆粒大,故名。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大鹽店坐西面東,面臨北寺街,內設商務大樓、鹽庫、巡房、營業房等建築百餘間。現存三商務大樓、鹽庫及南廂宇各一座。大樓系商務辦公場所,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青磚絲縫牆體,紅磚“+”字圖案牆面,腰簷隔層,拱券西式門窗口,內置木樓兩層。

我國的教育事業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各郡均已辦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