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傳說故事

蒙山高,沂水長,沂河又名沂水,是山東省第二大河,也有沂蒙母親河之稱。“我為親人熬雞湯,添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這首讚頌沂蒙紅嫂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歌曲,曾唱遍祖國大地,同時也使沂蒙山區的沂河披紅掛綵,揚名四海。泱泱的沂河水,發源於沂源縣魯山上的織女洞。它九曲十八彎,彙集大小支流近百條,以574公里的長度,流經沂源縣、沂水縣、沂南縣、河東區、蘭山區、羅莊區、蒼山縣、郯城縣進入江蘇,注入淮河,流入黃海。沂河流域面積1732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汶河、蒙河、柳青河、祊河、諫河等。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河床最寬處1540米。沂河一年四季水長流,在民間也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一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沂蒙大地並沒有沂河,遍地是荒山野嶺,溝壑縱橫。魯山也不是現在的樣子,而是一個光禿禿的“和尚頭”。由於常年乾旱,土地瘠薄,穀穗子象蠶蛹,種棉花白搭種。人們三尺腸子閒著二尺半,想穿件衣服難上加難。在魯山上有一座古廟,古廟裡住著一個貪心的惡道士,他不僅見死不救,還趁火打劫。也不知他從哪兒弄來一些象現在的麻袋片一樣的粗布,四處敲詐勒索,還腆著臉說是“替天行道,普渡眾生”。山上不長棉花,人們總不能赤身露體。只好嘴裡不吃肚裡省,挪出血汗糧,到廟裡向惡道士換來幾尺布,做衣服穿。 有一年春天,山上下來了一個年輕的姑娘,自稱光姑,說是逃荒的,住在村東山上的大石洞裡。善良的人們見了,這個湊口吃的,那個湊把燒的,幫姑娘在石洞裡度日月。光姑深受感動,可沒啥答謝大夥,便把隨身帶來的一包桑籽撒在各家的地埝上。一場春雨過後,小小的桑籽露出了嫩嫩的芽兒,吐出了綠綠的葉兒。有了桑葉,光姑又在洞中精心教當地姑娘們養蠶。線頭一樣的小蠶,吃了睡,睡了吃;一天天長大,吐了絲,結了繭。光姑和姐妹們一齊動手,抽出白白的絲,染成綠綠的線,紡紗織錦,她們沒黑沒白地幹了七七四十九天,眼看一匹碧綠的錦鍛就要織成,人們心裡都樂滋滋的象喝了蜜。 可是,貪心的惡道士卻氣得眼裡冒火。他想:要是織出錦鍛,人們自然不會再買他的粗布,他的生財之道也就斷了,於是他暗瞅時機,要對光姑下毒手。由於過度的勞累,姐妹們人瘦了,眼熬紅了。一天半夜,有的人實在熬不住,歪在織機旁打盹。光姑一見,疼得揪心,硬把她們一個個攆回家休息。等大夥走後,光姑用涼水洗了把臉,摸起空梭,裝上線穗,準備趕到天亮時把這匹錦鍛織完。就在這時,惡道士手持利劍,悄悄推開洞門,猛地撲過來,朝著光姑就是一劍。光姑不慌不忙,沉著機智,順手將織布梭向上一舉,“噹啷”一聲響,利劍砍在梭子上,這隻神奇的織布梭發出閃閃的銀光,刺得惡道士兩眼疼痛難忍,張倒在地。姑娘舉著銀梭,衝出洞口,騰空而起,直奔天河飛去。等人們看到奇異的閃光,趕到洞邊的時候,閃閃的銀梭已變成四顆星星,象織布梭一樣,人們這才知道,原來姑娘就是天上的織女。 再說貪心的惡道士掙扎半天,好容易才從洞裡爬出來,一看天河邊上的四顆星,知道姑娘是織女,心裡真有些後怕。可是一看到洞裡織機上光彩奪目的錦鍛,便惡念頓生,打算將這萬金難買的珍寶佔為己有。當他要揮劍把錦緞割下來時,突然轟地一聲響,石破洞開,錦鍛變成了一條綠色的河流,滾滾碧波湧出洞口,順山而傾,將惡道士卷下山去,一下子衝出去千餘里,葬入了黃海…… 從此,沂蒙山區有了這綠水澆灌,變得五穀茂盛桑松滿山。這裡的人們世代相傳,不僅學會了植桑、養蠶、繅絲、織緞,還為了懷念光姑,就把她居住過的石洞稱為“織女洞”,把天空一顆明亮的星星稱為“織女星”,並根據沂山的名字,給這條綠鍛子一樣的河流起了個名字,叫“沂河”。

二 沂河是沂蒙大地的命脈,是臨沂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沂蒙人民在沂河兩岸繁衍生息,持續發展,沂河不僅以其博大的胸懷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沂蒙兒女,而且以永恆不變的傳統孕育了發達而又獨特的沂蒙文化。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山區的確是個好地方,好就好在這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一提起沂蒙山區,人們首先會想到沂山和蒙山、沂河和沭河,沂山和蒙山就像沂蒙山區的脊樑,巍然屹立在沂蒙大地,又像兩座歷史的豐碑,鐫刻著輝煌的沂蒙精神;沂河和沭河就像沂蒙山區的兩條飄逸的綬帶,滔滔沂河流和滾滾沭河水又像沂蒙母親的乳汁,哺育著千千萬萬的沂蒙兒女。 相傳在遠古時代,沂蒙山區是一片茫茫大海。海中住著龜精、魚精、蛟精三個妖怪,常常興風作浪,危害人間,攪得龍宮也不得安寧。東海龍王奈何不了它們,就奏上天庭,懇求玉帝派人降妖。玉帝便傳旨二郎神下界,協助東海龍王降妖。二郎神奉詔出了南天門,落下雲頭,站在泰山頂上往東一瞧,可真是不得了,只見龜精正一個勁地翻肚皮,魚精呢,可真是海闊憑魚躍了,掀起一陣陣的巨浪,蛟精就在那裡鬧海翻江,噴水吐霧,這三個妖精這一鬧騰,整個東海是波濤洶湧,濁浪滔天,漁民船翻人亡,岸邊房塌田淹。二郎神看了半天,一時找不到什麼好武器鎮壓三個妖精,東海龍王可急了,站在旁邊一個勁兒嘟囔:二郎神君,你快動手哇,再叫它鬧下去,我的龍宮就塌啦!二郎神被催急了,就沿著泰山頂轉一圈,只見泰山北面有一座大山叫沂山,南面有一座大山叫蒙山,原來這是泰山的姊妹山,長得比泰山還高還秀,山尖快夠著南天門下的雲頭了。二郎神來不及多想,伸手拆下一根頂天槓,一使勁兒,一頭插進沂山,一頭插進蒙山,在泰山頂上嗨地一聲,就把沂山和蒙山給挑起來啦,他撩開長腿,邁下泰山,直奔東海而來,二郎擔山的神話,就是這麼傳下來的。 且說三個妖怪正在海里胡鬧騰,忽見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肩挑兩座大山,黑壓壓地直奔它們而來,一時嚇得魂飛魄散,手忙腳亂,連滾帶爬,四散逃命。二郎神大吼一聲:“哪裡逃!”就邁開大步,風風火火地追趕起來。也許是兩座大山太重了,也許是頂天槓太細了,不經顫,反正追到沂蒙山區這埝子,只聽“咔嚓嚓”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頂天槓齊嘎嘎地斷了,接著轟隆隆、嘩啦啦兩聲悶響,兩座大山也先後掉進海里。前面那座沂山,跌得厲害,正砸在蛟精身上,山體全散開了,變成了如今的泰沂山脈,主峰玉皇頂顯得稍矮了點,後面那座蒙山呢,正砸在跑得慢的龜精身上,雖說跌得輕點,可是山體也散了板,變成了蒙山群峰。 二郎神當時愣了一下,定睛一看,只見蛟精和龜精已被沂山和蒙山壓住,而魚精呢,正被震得昏頭昏腦地往東亂竄,就把腦門上的神目一睜,齊刷刷的一道白光射去,魚精跑不動了,那個埝子就成了日照。二郎神伸手抓住魚精,往西北一扔就戳在了那裡,變成了魚頭似的魯山。龜精被壓在蒙山底下,還半死不活地直冒水泡呢,二郎神嘆了口氣:唉,你別受罪啦,到山頂上晾晾去吧,說著把龜精拽出來,一下扔在蒙山頂上,就成了現在的龜蒙頂。蛟精在沂山底下沒動靜了,變成了沂山,據說蛟精臨死之前還斷了幾口氣,也被二郎神鎖在那裡,每口氣都化作了一個山頭,所以沂山上山頭比較多,如玉皇頂、歪頭崮、獅子崮等。二郎神降服三妖之後,沂蒙山區的海水就嘩嘩地往後退,叫山脈一擋,留下了一片片的海子,二郎神拿著兩截斷了的頂天槓子,順著魯山和沂山一劃拉,就劃成了兩條河,把水彎彎曲曲地引進了東海,這兩條河就是沂河和沭河。從此,便留下了沂蒙山區這塊地貌神奇、美麗富饒的好地方。

三 然而,像其他河流一樣,沂河也有著桀驁不遜的性格一面,歷史上河水氾濫曾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國民黨政府只知搜得民脂民膏,沒有也不可能治理水患,造福於民。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決定治理沂河以除水患。當年數萬建設者在千個日日夜夜裡,頂嚴寒冒酷暑,奮勇苦戰修建跋山水庫感天動地,氣貫長虹!如今站在跋山之巔,眼望水庫大壩,耳邊似乎又震響起當年那氣壯山河的夯歌聲:“咱們新大禹啊,搬山來治水啊!修建大水庫啊,今天流血汗啊!造福給後代啊!……”提起沂河上游的跋山水庫,漂泊浩淼水面,仰望群山遐想,千古老人飄然而來講述那一個久遠而古老的傳說。 傳說很古很古的時侯,出了個叫神農的,用一根赤紅色的鞭子,去抽荒野裡的草棵子,一抽就知道平毒寒溫,就知道哪兒能種,哪兒能食。從那以後,人們才知道學種百穀。可那時山不青,水不秀,遍地洪水橫流,咋種植呀?就又出了個英雄,叫堯,堯就領著人們治水,治了水就墾田種莊稼。可堯治水的法不對,淨戧著水路兒,哪兒水大哪兒堵,哪兒水急哪兒截,水越聚越多,堤壩就越壘越高。到末了,堤壩撐不住勁兒,就“呼啦”一聲塌了,洪水就又氾濫起來,人們辛辛苦苦種植的莊稼都被大水衝得一乾二淨。堯治水失敗後,心裡就腌臢,早晚腌臢死了。後來,有個叫舜的英雄勇敢地走在前頭,帶領人們治水。但他治水的法兒和堯差不離兒,也是哪兒淌水哪兒堵,結果堵來堵去,不是這堤開了口子,就是那壩鼓了豁子。舜治水也失敗了,連勞累加腌臢,時候不長,也病倒了。再後來,出了個叫禹的英雄,禹治水和堯舜相反,是順水路兒,遇水開渠,見河疏道,早晚把洪水都引到大江大河裡,開墾出了望不到邊的良田,人們才能年復一年的種植百穀,開始安居樂業了。這大片土地,就叫中原。禹治水成功後,人們就擁戴他當了帝王,並建立了夏朝,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 大禹當了帝王,但仍一股勁地治水,治好一片換個地方,再治好一片再換個地方,治著治著,就治到沂蒙山區這地方來了。大禹來到沂蒙山區,把這兒當地盤兒,在徐淮一帶治水,開墾出了數不盡的良田。那時候,沂蒙山區一帶,還是天老地荒呢,湖泊遍地,惡洪橫流。大禹來到這兒後,率領人們鑿山劈嶺,引洪入海,把洪水引走了,就墾田種穀。大禹治水時,還有個老規矩,任何人不得傷害一魚一蝦,誰要撈魚摸蝦吃,就治誰的罪。大禹治水順茬呀,凡治理過的地方,沒有不成功的。人們呢,更加尊敬他,就管他叫“神禹”。那時候,跋山一帶有片很大很大的水域叫東海岔子,東海老龍王敖廣呢,就閤家子住在裡頭,這裡的群山眾崮皆在汪洋之下,大禹來到這兒後,為了讓大水疏導入海,群山之間變桑田,便命眾人將水底石山搬移開河疏水,可是眾人搬移很久,小石山消失,大石山仍立水中阻流。大禹一氣之下,朝水中的石山猛力用腳一踢,將激流中的石山踢落一旁,大水速洩。後來人們世代相傳,把這座被大禹一腳踢落的石山稱謂“跋山”,跋意即踢。也有人說,大禹哪裡有那麼大的力氣?是那東海龍王幫了大忙。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愛護水族的品行,把老龍王感激得了不得。老龍王就把閤家子叫到一塊兒,說:“大禹是神禹呢,做的事情都順天意,合民情。咱們就別在這兒憋囚啦,咱把東海往東挪三百里吧,幫幫他的忙,也算報答於他的恩德!”老龍王說了話,誰還打犟彎眼,就把龍宮往東挪了三百里,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東海的來歷。再說老龍王這一搬家,跋山這海岔子就沒水啦,那跋山上面的兩座峰也露出來了,人們就管這兩座峰叫西跋山和東跋山。 卻說那東海龍王,有個閨女叫女嬌,長得那個俊呀,真是人間難找,仙界難尋。西海、南海、北海的老龍王,都踮呀踮地來東海,為各自的龍子求親呢,可女嬌說啥也不樂意。你道為啥?原來,那女嬌聽說大禹威武英俊,勇敢善良,就偷偷地愛上大禹了。老龍王搬家的時候,女嬌說啥也不願走,到末了,才弄明白閨女想嫁給大禹。老龍王向來敬佩大禹,對這親事也不反對,就喚個叫翠奴的丫頭,陪女嬌留在跋山住下來。大禹治水,哪兒有水就在哪兒治,在哪兒治就在哪兒住,成天價走南闖北的,沒個定居點,上哪兒去找他?翠奴就給她出主意:“小姐,你有一副好嗓子,唱的歌兒呀,那麼動聽,鳥聽見你的歌唱,就軟了翅膀;獸聽見你的歌唱,就酥了四蹄;大禹聽見你的歌聲,一定會動心的!你何不在跋山頂唱歌呢?”女嬌一想也是,就天天坐在跋山頂上唱歌。風就把女嬌的歌送出二百里,送到大禹耳朵裡。大禹一聽,心裡就軟軟的,酥酥的,甜甜的,便順著歌聲來找。在跋山頂上,大禹和女嬌見面了,那一見面呢,兩人就熱乎上了,大禹就娶了女嬌作妻子。那跋山頂上,至今還有座平平的臺子,傳說那就是女嬌的唱歌臺呢!女嬌嫁給大禹後,就幫助大禹治水墾荒。也就一年功夫,女嬌生下了個兒子,又白又胖又福態。兩口兒拿孩子疼得沒法。大禹就對女嬌說:“我叫禹,這輩子就是治水;孩子呢,叫啟吧,讓他理整好我這輩子開墾的田地!”女嬌說:“你和我想的一樣呢!”啟長大成人,繼承父業,成了夏朝第二代帝王,這是後話。這時候,徐淮那邊捎來信,說洪水氾濫得怪厲害,大禹就撇下嬌妻愛子,去了徐淮。這一去,就是十二年,大禹有事三次路過跋山,都沒顧上回家看看。於是,就留下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傳說。 跋山大禹治沂河水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根據古文獻記載,大禹的主要治水處,也就是大禹的家鄉所在處,而且是在“洪水滔天”的區域裡(《尚書·堯典》)。據民間傳說和《書·舜典》、《山海經·海內經》、《國語·晉語八》等典籍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滔天,無所止極。鯀受命治水,偷取天帝的珍寶——息壤,堵攔洪水,終因“治水無狀”,被舜帝殛死一羽山之上譁為一眼山泉——殛鯀泉。鯀的獨生子大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汲取父親的經驗教訓,改堵攔為疏導,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大禹父親死在治水工地羽山,此地正是沂蒙地區沂河的出口。

四 有著美麗傳說的沂河兩岸土地肥沃,稻麥飄香,漁歌晚唱,自古以來就是沂蒙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沂水拖藍”是著名的臨沂琅琊八景之一。沂河上游原無水庫,河深流激,據清咸豐年間沂水知縣吳樹聲《沂水桑麻話》載:“沂河入夏,水勢平槽,數百石糧食船可直入運河”。船上行可至東里店、南麻。可見當時沂河水貌之不同於今日。所以當天氣晴朗時,蔚藍的天空映照在沂河清澈的水中,在東皋山上西望沂河,好像長長的一匹藍布拖在河中,故稱“沂水拖藍”。明代沂水籍進士楊光溥有詩為證:“雕崖山下是源流,百里南來始負舟。月影恍移湘水夜,澗聲遙認楚江秋。派分遠浦還同色,浪拍長天無盡頭。正是暮春修禊罷,舞雩風裡任遨遊。馬逐芳春草路竿,勝遊應說到沂川。” 明代詩人伍文獻遊覽沂河時也寫下了七律:“和風軟泛桃花浪,暖氣輕浮麗日天。俗慮盡隨流水去,襟懷都向碧波前。追思點瑟當年事,吟詠歸來興浩然。” 進入新世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開發者依託沂河上游跋山水庫,打造沂蒙母親湖景區,廣納天下游客,老區再立新功。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步伐,描繪“大臨沂、新臨沂”的宏偉藍圖,臨沂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在綜合治理沂河上大做文章。古老的沂河川流不息,臨沂城傍河而立,河在城中流,城在岸邊長,受其千百年潤澤,得天獨厚,如今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第一的沂河橡膠壩攔腰斬斷沂河水,自然天成沂蒙湖,觀壩廣場左為草,右為花,幾塊形態各異的園林映入眼簾,一泓秀水倍增臨沂城的嫵媚。長長的濱河大道車水馬龍,步步見綠,處處皆景。一座座跨河大橋飛架東西,站在南沂河橋上北眺,紅的是花,綠的是樹,遠的是景,碧水晴空,畫舫快艇,芳草如甸,浪高鳥飛。下得橋來,沿著紅磚鋪就的小路北上,兩邊芳草茂盛,花香四溢,一片生機,令人流連往返。古老的沂河,正在向人們演繹著一個個新的傳說。

收集於網絡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沂河傳說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