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平台的轉折之年:風口之豬or回歸本真?

最近GE準備出售工業數字資產的新聞甚囂塵上,“世上可能再無Predix、IIoT急先鋒轟然倒下”的輿論熱度甚至蓋過了事件本身,而真正值得聚焦思考的核心問題——“IIoT之路通向何方?”看似平淡常見,卻正該重新思考。

GE這個曾經的時代王者,如今正走向“泯然眾人”,的確令人唏噓。

但如果把GE Predix的發展,放到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來看,新陳代謝是任何行業的發展必然,一家公司的成敗不宜解讀為整體趨勢的朝向。

一、技術趨勢的每每更迭,是一段似曾相識的時空之旅

從時間上來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中國股市10多年前是3000點,如今又回到3000點,看似是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笑話,其實絕非中國獨創。1964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就達到了800點,1981年還是800點,也是同樣十幾年沒漲。表象的相似,背後也一定有根由的重疊,因此分析那個階段的美國經濟,對看清中國的未來方向很有幫助。

技術的迭代也在不斷的重複歷史,有時後退一步才能看到全局。

不同產業與技術的演變,有非常強的趨同性。

如果跨界來看,電話時代的通信平臺AT&T,PC時代的軟硬件平臺IBM、微軟、英特爾,互聯網時代的平臺雅虎、谷歌、Facebook,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創造者蘋果、谷歌、騰訊,雲計算時代的企業服務平臺亞馬遜…

雖然每個技術的發展階段不同,但是如果往前看往後看,位於技術浪潮之巔的企業似乎在不同時段講著相似的故事。

在每個技術迭代週期的初始,人們的態度往往都是:長期堅決看好,短期各種糾結,近看一地雞毛。

在技術的浪潮中,大多時候擁有平臺或者操作系統的企業手握產業發展的命脈。如今在物聯網IoT時代,平臺型商業模式的“誘惑”與日俱增,為了掌握物聯網平臺的“門票”,AT&T、IBM、微軟、英特爾、谷歌、亞馬遜等巨頭早已悉數入場。

再看近期同一時空交錯中的不同企業,GE的“隊友們”似乎絲毫未受其影響,大刀闊斧的加速進行著愈發趨同的佈局。

谷歌在7月底舉辦的2018 Google Cloud NEXT大會上,發佈一硬一軟兩個IoT相關產品,新款Edge TPU芯片及Cloud IoT Edge邊緣運算平臺。

此前不久,Google曾收購物聯網平臺公司Xively,通過將Xively的資源與GoogleCloud IoT Core進行整合,有助於讓谷歌雲提供切實可用的企業物聯網服務。

立志在2035 年前,打造1兆臺連網裝置的ARM,最近連續重金收購了Stream Technologies公司的物聯網連接管理平臺IoT-X和企業數據管理企業Treasure Data,打造出支持衛星、蜂窩網絡或低功耗廣域網LPWAN等連接方式,設備管理、連接管理、數據管理能力更強的Pelion物聯網平臺。

西門子則在8月初,以6億歐元收購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Mendix,其服務已經深入集成到IBM、SAP和Pivotal等雲平臺中。西門子試圖通過此舉加速IT與OT的融合,繼續推進工業數字化和MindSphere物聯網平臺的佈局。

二、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的本質,是物聯網IoT平臺

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的本質是物聯網平臺,不應該把IIoT平臺看作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IIoT平臺完全可以擴展到工業應用之外,而企業級的IoT平臺也可以用於工業領域。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在2018年7月的預測,企業物聯網服務市場的年增長率為26%。麥肯錫公司的一份調查指出,“雖然物聯網是一個較新的領域,但98%的企業表示正在考慮部署物聯網應用,以改善運營狀況和啟動新的業務模式。”

面對企業級物聯網市場的巨大想象空間,巨頭們普遍的做法是圍繞雲、管、邊、端,也就是物聯網雲平臺、網絡通訊、邊緣側和終端側軟硬件平臺,進行近無遺漏的部署。

無論是GE Predix的扼腕,還是各個巨頭的湧入,2018年對於物聯網平臺而言,轉折在所難免,競爭難度水漲船高。

巨頭的趨同佈局,雖然核心能力各異,但短期之內難見分曉,一方面加速著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成熟,一方面無情的擠壓著行業物聯網平臺的生存空間。

面對數百家物聯網平臺共存的局面,各大研究機構紛紛給出了IoT平臺的定義和參考架構。Gartner認為IoT平臺的能力包括:

  • 分析:物聯網數據分析與可視化
  • 決策處理:規則引擎、業務流程管理(BPM)
  • 事件處理:事件和數據的聚合、存儲以及信息管理
  • 定製和構建應用程序
  • 集成:API發佈和訂閱、協議跳轉、移動應用程序、原有系統集成等
  • 物聯網終端和網關的配置與管理
  • 通訊安全:認證、加密、證書管理等
  • IoT設備通信
  • 適配
  • 最終用戶和開發人員的UI用戶界面

Machina Research認為物聯網平臺按照邏輯關係,從下到上提供4大功能:設備管理、連接管理、應用支持和業務分析。因此物聯網平臺從底層到高層可以分為4大平臺類型:設備管理平臺DMP、連接管理平臺CMP、應用使能平臺AEP和業務分析平臺BAP。

物聯網平臺的轉折之年:風口之豬or迴歸本真?

IoT Analytics則認為IoT平臺架構由8個部分組成,具體包括:連接和規範化、設備管理、數據庫、流程和反饋管理、分析、數據可視化、附屬工具,以及外部接口。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個真相,包括巨頭打造的平臺在內,世上沒有完美的物聯網平臺,找到屬於自己的物聯網平臺切面和定位最為重要。

三、物聯網平臺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尤其是工業物聯網平臺

作為立志成為物聯網時代平臺級別的企業,除非受到巨頭的所謂“降維攻擊”,面對巨大的市場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但複製之前幾波技術浪潮的成功經驗,或者盲目追隨巨頭們的發展思路不一定是最優解。對於物聯網平臺“由虛入實”的過程,不宜掉以輕心,有以下幾點因素需要綜合考慮:

1. 平臺級企業的誕生,往往前提條件是需求旺盛、交易頻繁,需要大量的有效數據和生態合作伙伴進行滋養。

這要兼顧超前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執行能力,在別人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之時就已經佔據了相對的領先優勢。

在物聯網領域,無論是橫向共性技術,還是縱向垂直行業,由於平臺型發展是顯性模式,大家都在左顧右盼,緊密的互相跟進,封閉型發展的環境並不具備。

加之物聯網平臺的發展歷程往往遵從一定的路徑和步驟,沒有捷徑可走,先發優勢來自潛移默化一步一個腳印的長期堅持。

已經積累了數年數據的物聯網平臺,自然比尚無數據思維,“新時代石油”為零的企業對於用戶和行業的理解更為深刻。針對機器進行了數十乃至上百個維度的數據採集,建立了設備畫像的企業,就比尚處孤立數據階段的企業更勝一籌。

舉個現實中的例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壓路機企業,德國的寶馬格,長期佔據銷量冠軍的秘訣並不高大上,而且非常簡單,就是積累了針對不同土質、壓路機振動頻率和運行速度的數據,作為行業Know-how提供給客戶。因此使用寶馬格的壓路機,壓實效率最高,往復運行次數最少。同行如果想追趕和超越,除了踏踏實實做好數據積累,形成Know-how,別無他法。

2. 未來一段時間,雲計算平臺仍將保持強勁增長,龐然大物們的營收慣性,不是僅憑位於“邊緣”的星星之火就可以觸動的。

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企業雲平臺是一個每年60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並且在今年第一季度增長了50%。在這個市場中,亞馬遜佔據了33%的份額,微軟的份額從7%攀升至13%,谷歌的份額從3%提升到6%。

在物聯網業務還未產生實際收益的情況下,雲平臺業務將在巨頭內部佔據較大話語權,難免“強佔”對於終端側和邊緣側的應有重視,而後者恰恰是物聯網應用落地的重心。

雖然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本質,是物聯網平臺,但工業物聯網平臺面臨的挑戰更大。從工業物聯網的角度來看,解構平臺核心的側重點不同,行業的理解深度也不同。如果跟著互聯網巨頭的思路部署工業物聯網平臺,有可能失去重心。

工業應用中,數據採集是基礎,打通終端側和邊緣側,完成“最後一公里”的連接是核心。工業富聯針對邊緣側的數據採集,還研發了專屬產品Nadder,這是一個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其中包含了富士康的自研軟件,實現算力下沉,就地進行模型訓練,而無需回到雲端。

它把原本需要依託雲端完成的大數據運算“反應”能力,直接變成在邊緣側就可實現的快速“反射”能力。

3. 物聯網平臺以軟性服務的模式為主,用戶的付費習慣和忠誠度尚待培育。雖然有少量企業已經探索到可行的IoT平臺盈利路徑,但更多企業的盈利模式仍需精心設計、持續探索。

互聯網平臺的營收有廣告打底,相對容易。而物聯網平臺的定價模型包含固定費用、軟件許可證費用、數據和信息費用、月度服務費用等。這些定價模型與設備數量、數據量、合同期限和部署複雜度高度相關。

前期投入巨資的物聯網平臺目前普遍面臨著產生回報的壓力,還有一些企業宣稱他們在物聯網平臺的燒錢行為已經產生了相應的回報。但從銷售數據來看,這些銷售額中僅有一小部分來自於軟件和應用,大部分仍舊來自於傳統的昂貴硬件設備銷售。

分析由IoT平臺服務產生的間接收益,通過潛在的二階效應和高層次的影響設計營收回報,也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做法。例如up-sell 和cross-sell,當然前提是擁有一定的客戶規模。

再比如,亞馬遜由3個核心業務:Prime會員服務、Marketplace第三方賣家平臺和AWS雲服務,從而形成的商業秘訣:飛輪效應,值得物聯網平臺企業借鑑。

物聯網平臺的轉折之年:風口之豬or迴歸本真?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幾次絕佳的機遇。如能把握,物聯網平臺絕對算得上是一次。持續學習與獨立思考,保持戰略定力,做正確的事,永遠來得及。

本文小結:

1. 技術的迭代也在不斷的重複歷史,有時後退一步才能看到全局。新陳代謝是任何行業的發展必然,一家公司的成敗不宜解讀為整體趨勢的朝向。

2. 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的本質是物聯網平臺,不應該把IIoT平臺看作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IIoT平臺完全可以擴展到工業應用之外,而企業級的IoT平臺也可以用於工業領域。

3.2018年對於物聯網平臺而言,轉折在所難免,競爭難度水漲船高。複製之前幾波技術浪潮的成功經驗,或者緊密追隨巨頭們的思路不一定是最優解。對於物聯網平臺“由虛入實”的過程,不宜掉以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