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天是最早出現的基本觀念之一。在最早的典籍《詩經》與《尚書》中,就有許多講到天的文句。天本來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義。一個意主是在人們頭上的高高的蒼蒼然的天空。上古時代的人認為在上的天與在下的地,是兩個最巨大最根本的存在,合稱為天地。有的時候,天地一詞即表示整個的世界。這所謂天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可以叫作“物質之天”。天的另一個意義是創造萬物、主宰一切的上帝,也稱為帝,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靈。這是原始宗教思想中的所謂天,可以叫作“主宰之天”。天的這兩個意義雖然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聯繫。在上古時代人們的心目中,上帝是居住在天空之中的。

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在哲學家中,孔子所謂天有時指有意志的上帝,有時指物質性的天空。據《論語》的記載,孔子平日講學,很少談到天;而在遭遇變故,發出感嘆的時候,卻常引天自慰。例如在受匡人圍困之時,他說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顏淵死的時候,孔子嘆道: “噫!天喪予,天喪予!”這些話中所謂天是有意志的主宰,是人事的最高的決定者。但孔子又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所謂天似乎是指覆蓋一切的天空而言。應該承認,孔子沒有提出關於天的明確理論。他雖然沒有否認傳統的宗教信仰,卻也不宣傳傳統的宗教信仰。對於傳統的宗教信仰,他表現了一定程度的搖擺。

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墨子卻是關於天的宗教信仰的支持者,但他賦予傳統信仰以新的內容。墨子提出所謂“ 天志”、“天意”的說法,“天之志者,義之經也。”“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志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天志是道德的最高準則,天志或天意的內容就是愛人民,墨子企圖用天的信仰來輔助他的兼愛學說。他肯定天是有賞罰作用的,他所謂天完全是有人格的上帝。

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孟子發展了孔子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成分,以天為他的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所謂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帝王的權位,人事的成敗,天下的治亂,都是由天決定的:“‘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 已矣。’”天子的位置是天所給與的。孟子又說:“若夫成功則天也。”成功或失敗都由於天。又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治亂亦由於天。在孟子看來,天又是人的道德意識的根源。他說:“心之官 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總之,孟子所說的天是最高的精神實體。這是唯心主義的觀念。

古代的偉人對於宗教信仰是什麼態度呢?唯心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