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曾几何时,进剧院、音乐厅看话剧、听交响乐,还被视作少数人的奢侈、风雅之举。改革开放40年,一切变了模样。在成都,各种演艺场所越来越多,越修越气派、华丽。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各种戏剧、演唱会、舞蹈表演在各个剧场轮番演出,人们在现场听明星演唱、观赏名角跳芭蕾,或是聆听某个名家的钢琴、小提琴独奏,已经变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四川文化消费市场而言,成都是挑大梁的主角,而在成都人心中,近二三十年里,锦城艺术宫和娇子音乐厅(现特仑苏音乐厅)是两个标志性的地点,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文艺演出在这两个地方上演。随着岁月流变,文化市场愈加繁荣,演出场所亦升级提档,势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演出,进一步点燃川人的文艺情愫。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运营31年的锦城艺术宫将于明年搬至新建的四川大剧院。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摄

锦城艺术宫

成都人的温馨记忆

从1987年落成,位于成都市中心的锦城艺术宫就成为市民心目中的一处“文艺中心”。落成至今,多少海内外经典剧目和大师巨星们的精彩演出,从这个舞台走进万千观众的记忆深处,定格成一幅幅珍藏的胶片,承载着人们对这座文艺之城的期许与热爱。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国“文艺复兴”的40年。锦城艺术宫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孕育、诞生的。1978年,省政府作出在成都市人民南路广场(现天府广场)东侧修建四川省锦城剧场的决定,并将其列为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历经8年筹建,1987年4月,锦城剧场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并更名为四川省锦城艺术宫。

三面为花岗石墙面及茶色玻璃幕墙,三面水池环绕,内有十二组喷泉及水下彩色灯光……这样的外观,在30年前的成都显得异常华丽气派,1445席的观众厅,而今仍然是全川最大的室内演出厅之一。

在锦城艺术宫开业前一个月进入锦城剧场筹建办公室工作的张维学,见证了锦城艺术宫的兴建、落成、繁荣。“开业不久的那场上海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太轰动了!”他回忆说,那时成都市民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高水准的现场演出,兴奋得不得了,演出当天人潮涌动,完全就像是在赶赴一场盛会。

1993年来到锦城艺术宫上班的陈锦林,也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感觉艺术宫的建筑辉煌、档次高,人们来这里看一场剧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显现出勃勃生机,锦城艺术宫成立之初,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文化体制管理模式,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21世纪,国内演出市场需求急速增长。自2002年起,锦城艺术宫转换经营思路,开始向更开阔的演出空间进军。这一年,他们自主推出的文化惠民项目“周末音乐会”公益性品牌,坚持16年至今。这一时期,锦城艺术宫先后承办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演出,如北京人艺话剧《茶馆》、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杨丽萍舞剧《孔雀》、郎朗钢琴独奏音乐会、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等,引发观看热潮,轰动一时;还成功举办了刘德华、张学友、陈奕迅、王菲等知名艺人的成都站演唱会;2012年,自主引进圣彼得堡俄罗斯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天鹅湖》,拿下大中华区总代理权,在全国20多个城市展开巡演,并在2016年新辟香港站;2017年,锦城艺术宫剧场举办演出共计160场次,观众人数突破16万人次,达到历史峰值。

最近两年,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总经理刘传的带领下,锦城艺术宫完成了一系列创新之举。

2017年9月25日,由锦城艺术宫牵头组建的四川省剧场院线宣告成立,至今已陆续吸纳了近50家演艺企事业单位加入。院线成员可以共同引进优秀剧目,共同运作;剧场院线还可以向各成员单位提供宣传、资源、管理、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逐步解决二级城市无好戏、文艺院团愁销路、演艺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在四川省剧场院线的推动和引领下,四川优秀的文化产品将被打造成四川文化的优质名片,真正实现四川文化“走出去”。据悉,“四川省剧场院线成立探索四川演艺产业融合发展”入选省文化厅主办的“2017四川文化系统十大事件”;锦城艺术宫获得“2017年西南区域大型演出场馆活力五强”。

今年4月8日,“北京舞蹈学院——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四川大剧院)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锦城艺术宫举行,这是除国家大剧院之外,北舞在国内选择的第一家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剧院。“这样的合作模式,弥补了我们锦城艺术宫没有自己的演出院团的缺陷。”刘传说。

刘传告诉记者,2011年四川大剧院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的大剧院,在规模和配套设施设备上将有质的飞跃,并由现今的单剧场变为双剧场运行模式,其中的大剧场座位数量达到1601个。他透露,大剧院将于年底竣工,有望在明年3月正式启用。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知名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多次来蓉演出。

策划《金沙》的高手

成都演艺界的一条“鲶鱼”

多年来,在成都人的心目中,市中心最有名的两个欣赏高雅文艺演出的场所,一个是锦城艺术宫,另一个就是位于水碾河的娇子音乐厅。如今,娇子音乐厅已更名为特仑苏音乐厅,但成都市民还是习惯叫它的老名字。事实上,这个音乐厅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演艺公司——成都演艺集团。

1999年,成都市在水碾河打造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场馆——成都艺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由成都市文化局主管。市文化局创新运作模式,大胆面向全社会招聘总经理,此前先后在成都经济电视台和四川有线电视台经济频道担任过多年总导演和总制片人的业丹脱颖而出。

实行全员招聘制的成都艺术中心,犹如成都演艺界的一条鲶鱼,频出新动作,搅出本土市场活力。早在2003年前后,成都艺术中心经过第一次改制,变身为成都演艺集团,实行公司化运作。此后的几年间,又经过两次改制,成都演艺集团携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等单位,强强联合,优势资源得到极大整合。成都演艺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成都首批“音乐产业示范基地”。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娇子音乐厅已更名为特仑苏音乐厅,但成都人仍习惯叫它的老名字。

数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都演艺集团总经理业丹曾经表示,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精品音乐剧《金沙》。2005年4月28日,《金沙》在北京的首场演出大获全胜,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用长达15分钟的掌声向主创和演员表示感谢。后来,《金沙》演出了上千场,书写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一部传奇,也成为成都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在成都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陆晓伟的记忆里,有几场演出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且做到了令业界几乎难以逾越的程度。2008年,公司1200万元引进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之一——《猫》,演出场场爆满,创造了成都高雅演出市场的奇迹。2009年,他们举办了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演唱会,被誉为成都演出史上顶级的音乐盛典;宋祖英成为这场演唱会的特约嘉宾,与多明戈同台演唱。2013年6月财富论坛期间举办的“格莱美巨星音乐会”,邀请到格莱美九大获奖巨星出席。这是格莱美官方团队首临亚洲,东方音乐巨星宋祖英、郎朗、容祖儿、谭晶等与格莱美巨星同台献艺,为亚洲观众呈现了一场盛况空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盛典。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成都演艺集团邀请到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与宋祖英同台演唱。

对广大歌迷而言,在最近的十年里,他们有机会在成都听到更多心仪已久的歌星的现场演唱会——张学友来了,王菲来了,罗大佑、周华健、陈绮贞纷纷来了……成都演艺集团正是促成这些明星来蓉举办演唱会的幕后推手。

今年1月,以省人大代表身份出席省两会的业丹表示,听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心情非常激动,“尤其是报告中关于‘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部分,对我们四川文化发展,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他建议重点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产品,比如举办面对全球的音乐选秀大赛,打造能辐射全球的音乐选秀品牌,“通过搭建这个国际平台,将我们的四川文化,更精准地投放到省外、国外,发挥其影响力。”

日前,成都演艺集团又有新动作:联袂成都天生京典文化传媒公司,经过半年的精心策划,在成都建成中国首家电音剧场——playhouse国际电音剧场。这是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新创举,是探索成都电子音乐产业发展的新尝试。

高端剧院密集诞生

改写本土演艺市场格局

去年,两个地标级的现代化大型演艺场所——云端·天府音乐厅和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相继在成都市高新区亮相,而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还将有重量级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和四川大剧院问世。由此,整个成都乃至四川的演艺场所将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提档。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云端音乐厅。

“目前全省一共有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165个,其中正常运营的有151家。”省文化厅市场管理处处长宋俊武告诉记者,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场馆及设施建设。我省以成都为龙头,文化事业发展快速。此外,绵阳、雅安、德阳、巴中等市的演艺场所建设,在规模和档次上均有较大提升。

据宋俊武介绍,我省演艺市场近年来持续繁荣,增量明显。以省会城市成都为例,2016年的各种演出,包括演唱会、话剧、音乐会、体育赛事等,达到1675场次,较上年1118场次增加50%。成都票房市场已成功跃升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城”。但相比于成都文化、经济的繁荣,其演艺场馆的硬件条件并不相匹配。去年,随着云端·天府音乐厅和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的惊艳亮相,成都演艺场馆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开始得到改观。

远看云端·天府音乐厅外形似一个戴在人头上的耳机,营造出人们聆听音乐时的美好意境。它位于天府大道与锦江的交汇处,由芬兰顶尖建筑设计团队萨米宁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其声场效果已接近国际A级标准,能够满足全球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出需求。Icon·云端项目还建设有约3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

2017年9月1日,云端·天府音乐厅迎来了首次公演。这场音乐会被命名为《新的开始》。随后的十个月里,“云端之乐”2017-2018音乐季在云端音乐厅为蓉城百姓带来一场场融汇中西的音乐盛宴,20多场高水准音乐会,场场都是“大咖云集”。音乐季邀请到世界知名指挥家、独奏家合作演出,且维持50元到180元的惠民票价,让更多四川乐迷欣赏到高雅艺术。

在成都天府大道东侧、锦城大道南侧,一个流线型的“大碗”夺人眼球。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碗”的建筑,是一座以演艺为主兼具体育赛事的国内一流大型室内综合场馆,也是成都市音乐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2017年12月28日,“大碗”——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建成后的首场演出“2018成都乡音乡情新年音乐会”拉开帷幕,廖昌永、李宇春、刘晓庆等众多从四川走出去的蜚声国际的明星齐聚一堂,为家乡人民带来新年祝福。今年以来,李宇春、萧亚轩、杨宗纬、张靓颖等知名歌星先后在这里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号称亚洲最大“碗”。

作为西部最大的室内综合性演出场馆,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可同时容纳1.2万人观看演出,在规模和功能上可与香港红磡体育馆、台北小巨蛋、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世界级艺术地标相媲美。

而今年底和明年上半年,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还将有两个演艺场馆中的“超级明星”诞生。

“成都城市音乐厅具备世界一流的演艺设施水平,可以容纳、呈现任何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市校合作、依托专业的音乐院校建设的音乐厅,在全国仅此一个。该音乐厅将于今年底启用,采取4个演出厅渐次开放的方式,首演将邀请国家交响乐团倾情出演。

总投资25亿元、总座位约3600座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在全国综合类剧院中规模排名第三,也将是西部最大的音乐厅。其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内侧黄金位置,占地总面积约35亩,主要由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厅、室内小音乐厅组成,其中歌剧厅约1600个座位、音乐厅约1400个座位、戏剧厅约400个座位、多功能厅约200个座位,将为市民提供又一处欣赏优秀艺术表演的殿堂。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成都城市音乐厅的1400座音乐厅设计典雅高贵,天花板造型以成都市花芙蓉为设计元素。

与很多城市单纯打造文化地标的定位不同,成都城市音乐厅创造性地提出“城市会客厅”的概念。“希望音乐厅不是高冷范儿,厅堂内是高雅艺术演出,而厅堂外有更亲民更多元化的服务提供给喜欢艺术的市民,共同享受这个美好的空间。”该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表示。除了城市音乐厅的打造外,成都还将以音乐厅为中心,打造1.2平方公里范围的成都音乐坊。

明年上半年即将启用的四川大剧院,更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过去天府广场钟楼的位置。待其建成后,锦城艺术宫将整体搬迁过去。四川大剧院包括一座1601座的主剧场和1个450座的综合小剧场,还设计配备了7个电影放映厅。其主体建筑采用汉风蜀韵的官式风格,玻璃坡屋顶,既有传统建筑的沉稳庄重,也有剧院建筑的活泼通透。设计者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运用到建筑中,独具匠心。

四川大剧院落成后,将形成一个集文化展演、文创孵化、艺术人才培训、影音传媒发布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中心,在文化产业规模上将会有巨大的提升。据透露,四川大剧院将推动新兴文化创意、艺术体验、文化消费、艺术教育培训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态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省内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与大众消费的深度融合。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委员连线

让世界倾听成都的声音

林戈尔(省政协委员、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以音乐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省政府召开音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并成立四川省音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领导担任组长。我有幸作为唯一一位非政府官员的组员加入其中。在此,谈谈我个人对于四川发展音乐产业的想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在全球产业结构中,音乐产业占经济总量的17%—20%,而在我国,这一数字还不到4%。不难看出,我国音乐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提出打造音乐之都、文化之都的目标。2016年,成都率先在全国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成立音乐产业推进办,同时抓紧完善城市硬件,包括修建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广场等。

2017年9月,成都又成立全国首个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总规模50亿元的“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仅2017年,成都音乐产业总产值达326.95亿元,同比增长18.45%,占全国音乐产业总产值的近10%,仅次于北京、上海与广州。

相对于北上广这些发达城市而言,成都要发展音乐产业,高端市场消费群体相对弱了一些,这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文化消费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关系。相信在未来,借助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建成,将会拉动成都整体的城市高端文化消费水平。

建设音乐之都,就要和国际接轨,除了要拥有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以外,还要拥有和国际一致的文化消费习惯。在文化部发布的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中,成都位列其中。可见成都发展音乐产业的后劲很足。

成都发展音乐产业,可以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在尊重地方消费习惯、饮食习惯、娱乐习惯的前提下,向世界优秀文化和文化消费习惯看齐。保持原有的风格、状态和文化底蕴,充分融入现代化,融入世界潮流。另外,要创作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如结合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将其创作成音乐、歌剧等。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着手推出了一批作品,如民族歌剧《薛涛》《杜十娘》《卓文君》等。

总之,成都要发展音乐产业,必须和世界接轨,让成都倾听世界的声音,让世界倾听成都的声音。

来 源丨《四川政协报》2018年07月26日第04版,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图文编排丨董 彦

校 检丨杨 晨

终 审丨余 泳 忠

40年演艺场馆提档升级 点燃川人文艺情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