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綠四十載,鋪陳京城青翠畫卷

綠映京華 美麗宜居

如果有機會從高空俯瞰,你會發現,綠擁翠繞、青山環抱的北京城,如一幅壯美的畫卷,正在大地上徐徐展開。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經過40年建設,北京六環外的防風林帶鬱鬱蔥蔥,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道綠色屏障。

從1977年世界防治沙漠化會議宣佈“風沙緊逼北京城”,到今天翠屏拱衛,林海繞城,40年來,北京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在平原、山區、城市不懈播綠,廣泛造林,一點點變化著容顏。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4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6.2平方米。全市“山區綠屏、平原綠海、城市綠景”的大生態格局基本形成。

這宜人的綠,來自於林業人和首都各界共同的努力。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綠化美化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1985年起,每年四月的第一個休息日被定為首都義務植樹日, 市民群眾在這一天共同參與首都綠化建設。 王振民攝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0年,是快速發展階段。1977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世界防治沙漠化會議上,北京被列入沙漠邊緣城市,這一消息給北京生態建設敲響了警鐘。1979年,中國植樹節確立;1985年,全民首都義務植樹日確立。從1986年開始,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年春季到北京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範,北京的綠化美化建設進入快車道。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造林工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和綠色通道建設等,在這期間相繼啟動。一片片蒼翠蓊鬱的綠,覆蓋了荒灘裸岩,肆虐風沙漸漸歸於沉寂。

第二階段,1991年至2010年,是全面發展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響亮地提出了“綠色奧運”口號。這期間,北京市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等重點造林工程,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山山看紅葉”、廢棄礦山修復、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緊鑼密鼓推進。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整治前的奶東村垃圾遍地,低端產業聚集。(資料圖)

第三階段,2011年至今,是品質提升階段。面對七成森林在山區的不平衡生態格局,2012年北京打響了史無前例的平原造林戰役,按照“兩環、三帶、九楔、多廊”的佈局,短短4年新增105萬畝城市森林,形成萬畝以上綠色板塊23處、千畝以上大片森林210處。中心城和新城之間,新城與新城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綠色隔離空間。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躍升至25.6%,比2011年增加了10.75個百分點。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朝陽區崔各莊鄉奶東村經過疏解整治,建成了奶東公園,藍天碧水,靜謐宜人。

城市中心區,通過拆違建綠、留白增綠,一處處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衚衕微花園、城市森林多了起來。東椿樹衚衕微公園、什剎海東福壽裡口袋公園、廣陽穀城市森林、新中街城市森林……僅今年全市就完成留白增綠任務885公頃,相當於3座頤和園的大小。一處處清新宜人的公園綠地,為城市打開了透氣的“林窗”,市民也多了休閒鍛鍊、放鬆身心的地方,出門就能逛公園成為市民普惠的福利。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改造前的東福壽裡街巷冷清,牆壁殘破。

播綠的進程還在繼續。

播绿四十载,铺陈京城青翠画卷

什剎海東福壽裡新建起一座古典風格的口袋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北京已出臺計劃,未來幾年,宜林荒山全部披綠;平原再增至少38萬畝森林;通過拆違建綠等多種形式,讓85%的居民出行500米見公園綠地。未來的北京,青山為屏、森林環城、綠景滿城,更宜居,更美麗。

---------------- The End -----------------

文字:王海燕

攝:饒強 鄧偉 方非

編:方非

監製:李繼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