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恆之子福康安

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乾隆年間名將、大臣。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乾隆帝嫡後孝賢皇后的侄子。因為是富察家族的子孫,乾隆帝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早殤的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的影子,乾隆帝便把富察氏的嫡侄接入宮中親自教養,待之如同親生兒子一般。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康安承襲雲騎尉,授三等侍衛,命在乾清門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擢二等侍衛,命在御前行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擢一等侍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授戶部右侍郎、鑲籃旗蒙古副都統。
傅恆之子福康安

福康安一生征戰南北,戎馬倥傯,參與了四次鎮壓各地民變,是朝廷足資依靠的軍事重臣。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以領隊大臣參加大小金川之戰,歷時五年,率兵逾溝攀崖,冒雨雪出擊,協同諸軍攻克宜喜、勒烏圍、噶爾崖等要隘寨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升正白旗滿洲都統。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相繼任吉林將軍、盛京將軍、雲貴總督,改四川總督兼署成都將軍。乾隆四十九(1784年)年,福康安跟從將軍阿桂率兵鎮壓甘肅回民田五起義,與參贊大臣海蘭察會兵伏擊,俘獲義軍首領張文慶。進封嘉勇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被命為將軍,偕海蘭察督兵赴臺灣鎮壓林爽文起義,俘首領林爽文、莊大田。臺灣平,進一等嘉勇公。次年(1788年),遷督閩浙。後又移督兩廣,以私運木材罪奪職留任。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受命籌劃集師抗擊進攻西藏的廓爾喀(今尼泊爾)軍。次年(1791年)二月,授大將軍銜,率師出青海,行40日至前藏。會諸路兵萬餘人,以分路進攻、伏擊等戰法連敗廓爾喀軍,收復要隘濟嚨等被佔藏地。繼督兵追擊,深入廓境,六戰皆捷,迫廓爾喀言和。被授武英殿大學士。班師後,奉命籌議西藏善後章程(即後來《欽定西藏章程》之藍本)。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康安統兵數萬鎮壓湘黔石柳鄧與吳八月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福康安、和琳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俘獲。十二月,吳八月被俘。初戰告捷,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他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的人。由於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倒在軍中,但他仍繼續督戰,終因積勞成疾,於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病逝軍中。同年六月,石三保被誘至坳溪被俘。起義領袖相繼遇害,起義軍開始失利。九月,額勒登保代替先後病死軍中的福康安與和琳為統帥,調集重兵圍攻起義軍,至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後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於貴魚坡,苗疆至此平定。乾隆帝萬分悲痛,追封福康安為嘉勇郡王,配享太廟,並建立專祠以致祭。不過,後來的嘉慶帝並未像其父親那般褒獎福康安,多次追加譴責他在軍中揮霍無度。嘉慶十三年(1808年)嘉慶帝將其子由世襲貝勒降為貝子。
傅恆之子福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