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爲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居於陋室,食於簡灶,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傾聽民聲,細察民情......

自2016年5月7日來到梅州大埔縣茶陽鎮古村進行開展扶貧工作以來,這幾乎是南華西街駐古村村幹部張楠每天的生活寫照。

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為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張楠

從幫助貧困村民就醫治病,到協助村民上崗就業,再到幫扶貧困學生上學圓夢,茶陽鎮古村的山頭田間,都留下了張楠堅實的腳印和辛勤耕耘的身影。

得知貧困生輟學打工後心急如焚

大埔縣茶陽鎮古村是客家山區的一個貧困村,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在村裡的大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因災變貧、因病返貧、因家庭變故致貧的現象突出。

九月的一天,海珠區南華西街道辦事處對口幫扶古村的駐村幹部張楠在整理古村貧困戶子女在校資料時,發現一名叫細妹(化名)的孩子沒有交回《在校情況調查表》。張楠立即向村幹部瞭解情況,原來細妹輟學是要到東莞打工了。

得知情況後,張楠十分著急,先後多次到細妹的親屬家裡調查走訪。細妹的媽媽在她年幼時離家出走,細妹一直由爸爸獨自撫養。2012年,細妹的爸爸因病去世,年僅10歲的她成了一名孤兒,寄養在姑姑家中。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導致細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喜與人交流,就連與照顧她的姑姑都很少溝通。

張楠從細妹的姑姑口中瞭解到,細妹的成績一直不太好,原本該讀初三的她在8月底的時候突然說不想讀書了,覺得讀書太辛苦,想要跟朋友出去打工。親戚長輩多次勸阻,可細妹就是不聽,還經常找不到她人。無奈之下姑姑只能讓她出去試一試,興許等她知道打工的辛苦後就會回心轉意重回學校唸書,於是托熟人在東莞給她找了份臨時工。

“孤兒、15歲,打工”,當時的張楠腦海中不停閃現著這幾個關鍵詞,他很是為細妹擔憂,而這幾個關鍵詞後面可能引發的不良後果,張楠不敢細想,平時社會新聞中並不缺類似的負面新聞。張楠告訴e家君“對一個15歲的孩子來說,接受教育還是輟學打工對其今後的人生道路將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他在內心暗暗下了決定,必須幫這個孩子重返校園!不能讓她日後想起才悔不當初。

於是,張楠第一時間向街道領導彙報了情況,街道領導指示一定要做通細妹的思想工作,畢竟她才15歲,還是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可以先做好她親屬的思想工作,同時跟蹤學校和民政部門的政策動向,盡一切方法幫助細妹重返校園。

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為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多方奔波只為幫她重返校園

10月18日上午,張楠和村婦女主任再次來到細妹的姑姑家中,向她講解義務教育和扶貧的有關政策,希望她能勸細妹回來讀書。姑姑再次打電話給細妹時,聽出她的思想已經動搖,嚐到了打工的艱辛。張楠認為這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時機,立即接過電話耐心勸導,他告訴細妹只要她能讀完初中,扶貧單位可以資助她繼續完成高中學業或報讀職中,選一個喜歡的專業學習職業技能等,為以後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最終,細妹同意回來繼續完成學業。張楠的心頭大石終於落下一半。

隨後,張楠立即聯繫細妹就讀的大埔中學,被告知由於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細妹的學籍已經被取消,教育部門的優撫政策也已經收回。為了兌現與細妹的約定,張楠緊急向海珠區駐大埔縣工作組和大埔縣扶貧局求助,並親自前往縣教育局溝通情況。教育局的同志現場同意,只要細妹回校讀書,可以馬上恢復學籍和優撫政策,並立刻與大埔中學達成共識。如此,細妹的學籍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細妹的思想工作已做通,學籍問題也順利解決,此事似乎已圓滿結束。但是,張楠並沒有鬆懈,考慮到細妹正處於成長的叛逆期,性格內向,容易受他人誤導,思想容易反覆。為免再生變故,張楠在徵得街道領導的同意後,決定親自將細妹接回古村。

10月19日一早,張楠與村婦女主任、細妹的姑姑一同驅車前往東莞。經過5個小時的車程,終於在下午1點見到了細妹。原來細妹已經被工廠老闆辭退,在熟人的超市幫忙。為避免引起細妹的逆反情緒,先由婦女主任和她姑姑繼續安撫細妹,張楠則向超市老闆說明來意、溝通意見,超市老闆同意細妹回校讀書。

回到茶陽鎮古村後,張楠來不及休息,又馬上帶著細妹的姑姑來到大埔中學幫細妹辦理恢復學籍及入學手續。張楠還不忘叮囑班主任,希望今後能多關注細妹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

經過連續3天的奔波及多方努力,細妹終於在10月23日(星期一)上午,背上了書包,重返校園,繼續完成在她這個年齡應該完成的學業。繼續學業也許不能馬上改變細妹的生活狀況,但張楠說到“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只有返回校園,她的生活、她的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張楠說:“我們扶貧有一個理念,就是不能讓貧困代繼遺傳,其中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貧困戶子女教育問題,有些父母要謀生,孩子就要跟著大人到處走,學習場所都不能固定,何談成績。還有,如果各個縣市教育保障政策不銜接,就難以保障到位。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保障孩子有書讀,做好各部門的溝通協調。”

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為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技能助脫貧,就業促致富

脫貧致富,幫扶是外力,內生動力是關鍵。入駐大埔縣茶陽鎮古村後,張楠和其他駐村同事開始,全力推動實施“一戶一策,一戶多策”,培養了一批又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一到古村,張楠便開始深入學校、農戶、田間地頭等開展調研,通過與同事的無數次入戶走訪、村民瞭解、村委討論,駐村工作組鎖定了就業技能幫扶的重點人群。

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為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入戶走訪。

為了解決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小敏(化名)在外工作的後顧之憂,張楠與同事積極聯繫醫院,幫助小敏常年病魔纏身的母親就醫治病,同時鼓勵她到大城市工作,並幫助她整理簡歷、為她的職業規劃出謀劃策,最終,小敏在深圳郵政局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此外,張楠與同事還協助有一技之長的貧困村民開店鋪謀生,資助其購買電烙鐵、電焊機、切割機等設備,協助辦理了營業執照等手續。鼓勵有志向,有興趣的村民報考培訓班提升技能,並協助報銷上學的費用。

張楠:他多方奔波只為幫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到村民家中開展調研。

小e手記

張楠說,“貧有百樣、困有千種。”駐村工作隊讓他深刻認識到,實施脫貧幫扶,需要摸清貧困戶的貧困狀況,再把準致貧脈,找出致貧源,然後精準施策,通過在外力上“推一把、搭臺子、提一下,點一下”使其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進而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授之以漁"的目標,才能扶著貧困人民“自己站起來”。

“讓古村脫離貧困,讓青年人有所居,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張楠的夢想。

【記者 蔡曉素】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