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發布研究成果:成績好的學生更有可能吃早點

高校發佈研究成果:成績好的學生更有可能吃早點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學生校園生活的規律性和成績顯著相關。該項研究首次揭示校園生活的規律性和學生成績的顯著關聯,其相關論文《生活規律性預測學業表現:校園生活的行為分析》已於19日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發表。研究

收集近兩萬名學生三千萬條數據

2015年BBC播出的中式教育的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引起了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的注意。“雖然最後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漸漸相互理解,但是初期兩種理念的衝突非常尖銳。生活的規律性對於學業發展到底有幫助嗎?這個問題我們希望給出答案。”周濤說。

周濤告訴記者,研究樣本涉及近2萬名大學生,全部是電子科技大學2009-2012級的本科生,蒐集了他們從2009年到2015年,從剛進校到大三結束的三千萬條刷卡記錄。

在電子科技大學,進出圖書館、進出宿舍、食堂吃飯、洗澡、洗衣服等在校園內高頻發生的行為,都必須通過校園卡來完成,可以保證數據的海量性和準確性。

近三千萬條刷卡記錄,來自兩種類別的行為數據,一類是刻畫學生勤奮程度的(進出圖書館和打水),另一類是刻畫學生生活規律性的(洗澡和吃飯)。

行為數據如何進行量化?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曹奕和高見表示,“我們直接採用圖書館門禁的打卡次數和教學樓開水間打水的次數來量化學生勤奮程度,次數越多,表明學生的勤奮程度越高”。

結論

成績好的學生寒冷天氣仍堅持吃早餐

研究顯示,學生的勤奮程度、規律性與成績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

“我們使用了經典的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方法。係數範圍落在-1到1之間,絕對值越接近1,表示二者的相關性越強。”曹奕說,“具體的,圖書館次數和成績的相關性是0.251,打水次數和成績的相關性是0.291。結果表明相關性比較強且顯著,說明勤奮程度和成績是有關聯的。”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生活的規律與學習的相關性存在較強且顯著的相關性。具體來講,洗澡規律性和成績的相關性是0.157,吃飯規律性和成績的相關性是0.182。

有趣的是,團隊研究成果發現,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整體上更有可能去食堂吃早飯。尤其在溫度偏低的日期,成績好的學生有更大可能堅持去食堂吃早飯。

“成績好的學生一般會克服困難,在寒冷的早上保持生活的規律性。受外界天氣因素(如氣溫)影響小的學生,謹嚴性越高,學習成績越好。”高見說。

此外,在洗澡和吃飯兩種行為上,規律性保持得比較好的學生,成績下降的可能性比規律性保持得不太好的學生要低,不容易出現成績的大幅下降。

應用

分析行為數據提前發現行為異常學生

“這項研究背後的數據集本身很珍貴,既有多個維度的海量行為數據,還有匿名化學生對應的GPA數據。”周濤說。

“行為數據分析方法有助於教育管理人員及時察覺學生的異常行為和心理問題,及早採取干預和幫助措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校園生活。”周濤說,“希望通過分析行為數據,提前發現行為異常的學生。例如,網絡遊戲成癮的學生表現出極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抑鬱和孤僻的學生更傾向於獨來獨往。”

當然,周濤強調,這並不是要求學生都同質化,以標杆式的模式生活,“相反,我們想說的異常行為是指如果一個人當前的行為模式相對了自己之前的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反差,那麼就有必要去判斷這種反差是否對他的成績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