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微縮祈年殿、3年鑽研趙州橋,這位閔行匠人要給中國孩子大驚喜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閔行報記者 方雨斌 | 文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趙州橋,

我們從小學課本里認識了它,

中國最早、保留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橋,

1400多年歲月中,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不久前華漕鎮“第二屆國際家庭日旅遊購物節”上,閔行區非遺傳承人、華漕工匠王震華髮布了他的新作品——微縮50倍全榫卯“趙州橋”。製作這件作品,王震華花費3年時間鑽研打磨,前後共經20萬道工序,製作了7169個零件。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這座“趙州橋”真的能走人!

這座“趙州橋”採用全木質榫卯結構,長1.28米,寬28釐米,最高處只有26釐米,但這麼一座“微橋”真的能走人。

在現場,一個30斤重的女童踏著橋面走了過去,“趙州橋”安然無恙。“其實,橋面理論上可以負重80斤。”對於這件作品,王震華自信滿滿。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這得益於兩大創新拼搭方式。

在弧形橋拱上,共有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個相同零件組成。這41個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鎖定,28道拱圈則用穿帶燕尾榫鎖定。拱圈上再用護拱鎖定,弧形橋拱就正式完成。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而在在橋基、橋墩、橋面上,王震華歷時22天研究出“百變”魯班鎖,組合性強,可自由拼接,再輔以特殊件,即可拼搭。光這個“百變”魯班鎖零件,就花費了90000多道工序。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趙州橋”7000多個組成零件中,最小的只有1.2毫米,而在上面開鑿的燕尾槽刀,全部需要王震華設計和改造。為了能夠任意拼裝,這些零件都不做編號,誤差不能超過“0.02毫米”,如果刀具壞了,已做好的同一型號零件就都白做了,一件作品廢棄的零件有數萬個以上。

“我的第一個作品是微縮天壇,是榫卯在房屋結構上的使用,只需在水平方向進行鎖定即可。趙州橋是榫卯在力學結構上的體現,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都要鎖定。”

王震華告訴記者,趙州橋的橋洞像一張弓,而非普通半圓。橋洞像一張弓而非普通半圓,放在它誕生時的1400年前,若不是用榫卯結構,趙州橋難以穩固牢靠。因此,王震華想用微縮榫卯結構,還原趙州橋的力學結構之美。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縮小50倍後,還要符合審美。站在橋的一端向另一端望去,微縮的趙州橋有了一點點“小蠻腰”。“中間我弄了一點點收腰,這樣望過去在視覺上更美觀。”王震華介紹。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王震華(右二)

王震華出生於1958年,他16歲自學木工,1984年大學畢業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研讀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等專業書籍,潛心鑽研榫卯結構和製作技藝。2010年10月起,他開始嘗試製作微縮古建築模型,歷經五年探索,終於製成首個作品——北京天壇祈年殿模型。

2017年,微縮古建築營造技藝已被列入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震華本人也被評定為該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手藝有傳人,作品有知音

缺少傳承人,是不少非遺技藝遇到共同的困境。這一點上王震華稱得上“幸福”的,這次發佈會,他就帶了徒弟一同前來。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這位女徒弟名叫張明明,來自河北,今年34歲,去年年底拜王震華為師。對於這位徒弟,王震華十分看好。“小張學得很好,很有靈氣!”他說,自己和小張稱得上“教學相長”,“她大學裡學電子、學設計,在三維建模上她就是我的老師。”

收徒,王震華最看重的是初心:“有的家長說,我兒子學了以後,像你一樣能出名嗎?拜拜,出發點都不對。人家做不出來,我來做,人家鎖不定的我來鎖,這是我的初心。”問起為何拜師,張明明說自己有個小小的私心:“這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我家裡有小孩,我希望他小時候就可以接觸到這種思想。”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有水才有橋,橋下有倒影”。王震華的趙州橋也有“水”的映襯,作品架在一個大漆底盤上,在盤內盛上水,水中“趙州橋”的倒影清晰可見,水與橋形成天作之合。

這個大漆底盤也有來頭,融入了閔行區另一項非遺技藝——海派生漆調製與運用技藝。此項技藝的傳承人、華漕鎮漆藝匠人袁榮富採用天然大漆,歷經近100道工序製作而成。“為了獲得這麼高的反光度,我用麻布和瓦灰一步步‘批’出來,不能有一絲的高低不平,光這道工序就花了6個月……” 袁榮富介紹說。

讓中國孩子玩上榫卯模型

花費5年製作微縮祈年殿,花3年鑽研微縮趙州橋,王震華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他已經開始策劃下一件作品:“下一個可能是黃鶴樓,我想用榫卯結構還原出古人詩詞中詠誦的那座黃鶴樓”。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在鑽研作品之外,讓自己的非遺技藝走向市場,更是王震華眼下關注的大事。“政府的支持很大,但非遺要傳承下去,不能完全靠政府。”對此,他已經行動起來了。

王震華還有個心願,要讓孩子們能玩上中國的榫卯模型。這些年市面上的樂高玩具被孩子和家長們追捧,動輒上千元一套,而相比於樂高的單一維度拼接,榫卯結構是三個維度的拼接,其實更考驗智慧和動手能力。

5年微缩祈年殿、3年钻研赵州桥,这位闵行匠人要给中国孩子大惊喜

王震華說,只可惜市面上所謂的“榫卯模型”,大多數都是用膠水粘合而成的。“ 以後我要讓孩子們能玩到中國榫卯的東西。它是一個組合運用,是零件之間的互相限位,更復雜更有理念。”

(部分圖文來自:聚力華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