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維護民族大團結

「新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维护民族大团结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其根本就是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是形成各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心理基礎和情感紐帶。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隨著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和國防等硬實力,更需要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當前,中華文化復興方興未艾,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強東弱的總體態勢,我們仍面臨著提高文化軟實力的緊迫任務。中華民族要想在這場人心爭奪戰中勝出,就必須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建設一個“強大而可親的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鉅的偉大事業,需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精神力量。

要正確認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智慧、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千古流芳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我國自然地理整體呈西高東低態勢,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樣化的氣候環境和動植物生態群落,也形成了多樣化的人文環境。這些民族文化區域,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匯聚,最終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不斷交流交往中,各民族共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我國文化寶庫中的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既有大量反映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來自少數民族的創作。《詩經》是各地區各民族民歌的總彙;《楚辭》中相當一部分是記錄或整理的少數民族儀式歌、民歌;元曲的繁榮有著少數民族多方面的貢獻。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為祖國文化寶庫貢獻了燦爛的瑰寶。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並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的空白。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項目佔到三分之一。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少數民族文化發揮了特殊重要作用。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

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張騫的駝隊與鄭和的雲帆,不僅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也將域外優秀文化引入中國,為中華文化不斷髮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對促進民族團結意義重大。對於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言,解決好文化認同問題極為重要。如何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引領各族群眾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不斷築牢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基礎,不僅是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強基固本工程,而且對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特殊意義。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有利於促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國家的認同,有利於促進各民族群眾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有利於克服狹隘民族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有利於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维护民族大团结

(來源:學習時報、統戰新語;作者李魁銘系新疆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新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维护民族大团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