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避免成爲羊羣中的一隻羊!

國慶放假和幾個朋友聊股票,這些朋友投資經驗比較豐富,放出來給大家看看,希望能夠得到一定的收穫!

朋友A:銀行股為何又企動大規模的定增模式補充資本金呢?農業銀行1000多億、華廈銀行300多億,按說農業銀行一年的利潤有2300億左右,分紅才500-600億,那不是還有很多錢嗎?難道這些利潤不是真實的全是耍流氓算出來的?

華夏銀行現股價7.95元,增發價11.40元,真的是無法理解!

朋友B:避免成為羊群中的一隻羊,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別人瘋狂時你冷靜,對別人爭搶的東西暫時迴避。就如同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曾說過的:"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

好東西不代表好機會,只有它具備低估特質的時候才是好機會,股票、房產、創新科技、茶葉、白酒皆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雙發現價值和機會的眼睛。

回到股市,市場低迷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迷的時候你出走,瘋狂之時你進入;而往往市場低迷也是發現價值股的最好契機。

你沒有在股市中賠錢,就沒有痛徹的感悟,這種感悟就是投資真的很難,雖然看似簡單的只是選好股,敲敲鍵盤,但其背後卻是你的各個方面的人性體現。盈利了,不知道如何去保住勝利果實,虧損了也不知道如何止損。在漲漲跌跌中,你會總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了獨立的分析和判斷力,而更傾向於聽別人的。導致操作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更多的演變成隨意性。結果就是好股拿不住,爛股死抱不放的局面,這樣一種循環就是你有十年股齡,也是枉然。人為何在別的方面容易改變,而唯獨在股市投資上總是難以改變,根源上就是不懂投資,這個市場上可以說真正懂投資的人很少很少。我在銀河證券講座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這樣的字:少☞多,多☞少。叫大家談自己的理解,很多股民的答案基本和他們的現狀是吻合的,我對他們說,如果大家把這兩個排列整明白了,你的投資就成功了。群裡的朋友們也可以發表自己對這兩個排列的理解。我想這才是我的價投群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叫大家都能成為市場的贏家。

朋友C:投資知易行難。多數人認為不好,你認為好,並且下了重注,最終證明你正確,才能賺大錢。別人覺得好,你也覺得好,也不是最好的機會。

朋友D:這會我剛好在看書,邱國鷺的書裡面有說成長股和價值股的論述,個例與規律: 所有的社會學規律都有反例,股市中更是如此。股市中的任何規律、方法只能提高你的成功率,沒有百戰百勝的靈丹妙藥。我說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你說你三舅爺是個大煙槍但活了99歲。我說低估值價值股平均跑贏高估值成長股,你說你買的那個100倍市盈率的成長股已經漲了5倍了。我說的是規律,你說的是個例。咱倆都對,只是我對得更有代表性一些。

老虎基金的羅伯遜說過,他曾經只喜歡買低估值的價值股,直到招了幾個天才研究員之後才開始喜歡成長股,因為這些天才研究員能夠有預見性地把成長行業裡的最終贏家在萌芽期發掘出來。的確,最大的牛股有不少是成長股,但個例不代表規律。能消化高估值的高成長其實並不多見,有眼光事前預知高成長的天才研究員更是鳳毛麟角。

傳說中的“十倍股”成長股就像千里馬一樣可遇而不可求,還是腳踏實地找些價值股普通好馬靠譜些。 成長股中有大牛股是個例,價值股平均跑贏成長股是規律。 不被精彩絕倫的牛股傾倒,不被紛繁複雜的個例迷惑,不抱僥倖心理,不賭小概率事件,堅持按規律投資,這是投資紀律的一種體現,也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

朋友E:我記得裡面有句話感受深刻:投資,寧要有門檻的低增長,不要沒門檻的高增長,因為前者可持續,而後者難維繫。

朋友A:把底層邏輯弄清楚了,基本原則確立以後,遇到很多事就不會慌了,當股票大跌時不會害怕,當股票大漲時頭腦不會發昏!

朋友C:@道法自然 邱國鷺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的書很好。你是要告訴我他的書很好嗎?我剛才的話,跟你剛才引用的邱國鷺先生的話,好像沒什麼邏輯關係啊。

朋友B:我們要從短線投機徹底轉為長期價值投資,不能只強調理性投資的思考,而必須下很大功夫培養自己在感性方面接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基於理性的投資知識可以很快學會,但基於感性的投資習慣只能慢慢培養。正如巴菲特所說:“成功的投資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 或是內幕消息,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考框架,以及避免情緒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清晰而明確地告訴我們 正確的投資決策思考框架,但投資成功的另一個要素——情緒定力則需要你自己來培養。”

不但要知道,還要做到,而且長期做到。真正實踐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人,就像真正長期堅持合理飲食適度鍛鍊的人一樣,難的不是如何學習,而是如何習慣成自然。

長期投資並不需要成為超人,沒有感情的冷血動物,相反需要你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凡人。你深愛你的妻子孩子,才不會因為一時的衝突而分手。你深愛你的房子,才不會因為一時的價格漲跌而出手。巴菲特重倉買入的前提是他深愛這家公司的產品。

朋友D:以前看到一句話,就是投資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理性幫你找到好的另一半,感性幫你愛上,離不開,愛到骨子裡,離開像割自己肉一樣疼!估計這樣才能數十年如一日,甚至一個公司持股二三十年定力!

朋友B:我研究了十幾年巴菲特,可是我卻發現:儘管巴菲特投資業績極為成功,投資策略很簡單,易懂易學又易做,可是隻有很少的人真正學巴菲特、真正做巴菲特。

實話實說,我本人學了這麼多年巴菲特,很多方面也做不到,如同一個天天讀“聖經”講“聖經”的牧師一樣長嘆:我做不到上帝所說的萬分之一!如同一個天天讀聖賢書講聖賢書的儒生一樣長嘆:我做到聖人所說的萬分之一都難。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卻就是做不到呢?就像我們下了決心要減肥,再也不吃肉,可是手已經伸出筷子就把肉放到嘴裡了。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很久,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書籍,才稍有所悟:

原來我們行動的真正驅動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感性。要想深度改變,情緒力量是關鍵,情緒上真正接受,才能逐步改變,習慣才成自然。

朋友A:好股是不是要一直拿著,我的看法是不一定。上汽集團和中國平安我分別持有了6年和4年,一直持有到現在的原因是它們一直低估,如果中國平安每年利潤增長20-30%,股價也相應增長20-30%,那麼我會一直持有下去,如果它下個月就漲到了300元,我會毫不猶豫的賣掉它,雖然它仍然是個好公司、利潤仍然在增長。

現在的行情讓準備在2638以下抄底的人非常糾結了,追吧怕套牢,不追吧又怕踩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在高處拋掉再在低處接回,如果很多人都在這麼想,那麼你還能接回嗎?價值投資,低估了就買,買了就不要怕跌,高估了就賣,賣了就不要後悔!

朋友F:如果巴菲特是股神,我買他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就好了,我用得著那麼變態的研究嗎?這個是不是我用幼稚園的智商戰勝各位的智叟的現代版的芝麻開門的神話?

研究巴菲特後再買,不如買巴菲特再研究,繞來繞去比幼稚園的還笨,這個是假的嗎?

清華大學的研究能幾個學會巴菲特?我幼稚園的兒子買入並長期持有別克希爾的股票比清華+北大還牛,用得著繞遠路嗎?難道是生活不止苟且,還有大學和遠方?

朋友C:不深刻理解巴菲特的底層邏輯,就不會堅信他能長期成功,也就無法長期持有伯克希爾的股票。充分理解了巴菲特的底層投資邏輯,就不用買伯克希爾的股票。因為你的資金量小,他的資金量太大,你能找到比他更多的機會。

不要指望學成巴菲特,巴老從小就智商超群,上的是名校,師從價值投資大師格雷厄姆,拿到了大師給出的一生中最高成績。這還不算,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年輕的時候每天閱讀500頁。堅持了這大幾十年,別說拼智商了,拼努力有幾個能拼過他老人家的呢?

朋友F:我的是比喻,我的資金是小,場內大把人有的是錢,理解巴菲特的少之又少,就算口口聲聲理解他的能夠與他的業績相比更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投資別克希爾一超越財富自由?

朋友C:買股看估值,賣股原則 1,有更好的標的 2,公司高估 3,公司真的出現本質性問題而不是表象的出現問題! 寶珍賣茅臺,買銀行,不是說茅臺不好,他覺得市值是茅臺的一半的銀行,利潤是茅臺兩倍,是更好的標的,他也認為茅臺有高估嫌疑,符合賣票原則的二條了! 不知道對不對!

朋友E: 找到巴菲特並不比成為巴菲特容易,我們看到的巴菲特已經是成功的巴菲特,就如同已經漲起來的大牛股。

朋友G:巴菲特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不是拿的每隻股票都是可口可樂,老巴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投資過88只股票,讓他身家爆漲的就是其中10幾隻而已,其餘70只都表現一般,二八現象在老巴身上一樣體現出來。(完)

股民:避免成為羊群中的一隻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