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能夠養三十萬騎兵嗎?有哪些依據?

艾華戀萌


我以漢、唐兩朝為例,以漢、唐之強,要養三十萬騎兵,是非常困難的事。

1、漢代的馬匹與騎兵

漢文帝時,為了應對匈奴的進攻,在西部與北部設36處馬苑,大量養殖馬匹。在文景時代,馬匹數量多達30萬多匹,為後來漢武帝反擊匈奴打下基實的基礎。30萬匹馬能否養30萬騎兵呢?這個不可能的,因為不是所有的馬匹都適合作戰,也不可能全部拉到戰場。馬匹畢竟是動物,不是像坦克從工廠生產出來,馬匹的繁殖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譬如在最大規模的漠北之戰中,漢軍出動三十萬兵力,其中騎兵是十萬。當時不少士兵把自己的馬匹也帶上,總共湊了四萬匹,故而漠北之戰漢軍的馬匹數量為十四萬匹。戰後,得以返回塞內的馬匹僅剩下三萬匹,可見戰爭對馬匹消耗之大。

到了漢武帝后期,與匈奴的戰爭多次失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匹不夠。比如李陵自告奮勇率荊楚兵團入匈奴作戰時,漢武帝就曾警告,無法撥出騎兵援助他。

2、唐代的馬匹與騎兵

自唐太宗即位後,就非常重視馬匹的牧養,他下令在西北隴右地區設立牧監,掌管蓄馬之政。所蓄之馬,以優良的胡種馬或混種馬為主,這些馬匹的得來,一部分是戰爭期間從敵軍手中俘獲的戰馬,一部分是向胡人購買的,還有一部分是遊牧國家作為貢品呈獻給帝國的。牧馬的事業,關係到帝國未來軍事力量的強大與否,李世民傾注了不少心血,對於善於養馬的專家,不僅賞賜極多,甚至加官進爵。

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牧養的馬匹多達七十萬匹,為大唐組建強大的騎兵提供了物質基礎。按照此時的馬匹數量,組建三十萬騎兵是可能的。這也是大唐歷史上軍力最強盛的時期,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開疆拓地,如日中天。

高宗後期,武則天掌權後,大唐的軍事開始急速下降。在吐蕃與後突厥的雙重打擊,戰馬死亡極多,僅在突厥戰爭前兩年便損失達十八萬匹。進入武則天時代後,軍事上的連連失利,使得戰馬的數量迅速銳減一半以上。唐玄宗上臺時,全國牧馬數量僅有二十四萬匹,之後開始回升,到開元十三年(725年),戰馬數量恢復到了四十三萬匹,這也從一方面顯示玄宗時代大唐在軍事實力上的回升。然而,在整個玄宗時代,戰馬的數量始終未能重返高宗時的水平,因而玄宗時代的戰爭,缺乏初唐時期大縱深的包抄圍殲,多相持戰與陣地戰,打得不夠漂亮。


君山話史


馬的價格是牛的40倍。中國古代除了漢朝有大量騎兵。其他朝代騎兵都很少。現在人不理解馬為什麼那麼貴?拿08年奧運會來說。奧運會中有一項比賽叫馬術比賽。北京都不具備申請馬術比賽的場地。奧運會馬術是在香港舉辦的。一箇中國商人捐了3000萬,買了三匹馬。結果連預賽都沒進入。馬術前幾名的馬,價值都是好幾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