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同學們請進來!


現在的年輕人身處的環境變化迅速,無論是在事業還是在生活上都會有所茫然。年輕人如果能夠好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將會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25歲,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如果你已經25歲,你該做到以下幾點:

1993年的同學們請進來!

青春沒有回頭路

001 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如何才能平衡買書與閱讀之間的關係呢?松浦彌太郎有個妙招,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看完後再買下一本。這個做法源於小時候母親對他的訓練,每次去書店都讓他只挑一本最想買的書。但要從成百上千本書裡選出一本談何容易,因此松浦彌太郎格外珍惜最終的選項。

另外,“只挑一本書”的思維方式還讓松浦彌太郎在其他方面也受益匪淺,比如去看展覽的時候,因為想著走出展廳後只能買一件明信片等周邊小商品,所以在看展的過程中,他會非常用心地觀賞作品,比以往收穫更多、感受更深。不管是買書還是做其他事情,我們不妨給自己設置一道單選題,在稀缺心態的推動下,我們會把最終的選項利用到極致。

002 多看幾篇相關新聞報道並比較差異。

同一件事,不同媒體的立場和報道角度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只看一篇報道的話,獲取到的信息比較片面。松浦彌太郎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他經常做對比閱讀,合上手中的《朝日新聞》報紙,隨即又打開一份《每日新聞》。

這種比較閱讀也是分析事物的一種訓練,就算對報道內容存疑也沒關係,只要找到能說服自己的主張或者觀點,進一步確認分析,也能提升自己分辨信息的能力。

003 通過文化接觸,培養自己的求知慾。

對年輕人來說,看書、學習新技能等自我投資是最有價值的事情,但有的人學起來津津有味,有的人則學不下去,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求知慾。所幸它可以慢慢被培養起來,文化接觸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謂文化接觸就是參觀博物館、遊覽名勝古蹟、閱讀、看電影等接觸文化的行為,通過廣泛涉獵,鎖定或者挖掘出自己的興趣點。接觸的東西越多,你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切合自己心意的事物,然後激發出自己的求知慾。作者25歲的時候拋開個人喜好和偏見,用業餘時間去了解歷史、看展、聽音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萌生出要了解更多事物的好奇心。如果你現在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有可能是還沒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多接觸、多嘗試,那些新鮮的事物,也許就是刺激你學習的引爆點。

004 厚臉皮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

松浦彌太郎對厚臉皮的深刻認識,源於他17歲時在美國留學的經歷。他剛到美國時人生地不熟,後來漸漸認識了一些人,但彼此還是沒有熟悉起來。有一天,他看到相識的人走在馬路另一邊,於是厚著臉皮大聲打了聲招呼,得到對方友好的回應,後來大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這件小事讓松浦彌太郎意識到,沉默或者退縮只會讓自己止步不前。若想做些什麼或者得到什麼,一定要學著厚臉皮一點,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積極,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有句俗話叫“臉皮厚吃塊肉,臉皮薄吃不著”,厚臉皮可以讓人抓住機會,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就是做不到。緊要關頭時,因為心生不安、擔心其他人有看法而放棄。松浦彌太郎也有過這樣的顧慮,想做到厚臉皮,一方面要給自己打氣:“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是在積極做事”;另一方面要設想一下厚臉皮帶來的好處,給自己動力。

005 把“想法”跟朋友說。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產生一些碎片化的、比較模糊的想法,例如想開一個公眾號,但是還沒想好定位和選題。如果把這些想法置之不理,放久了就會像泡沫一樣消失。不妨試著跟朋友分享,也許會得到善意的回應,然後在談論的過程中豐富和完善這些想法。

就像和朋友打籃球,你把手中的球傳給朋友,然後他又回傳給你,大家一起朝著籃框前進。想法也是如此,隨著傳遞次數的增加,小小的想法可能會變成了不起的創意。當你冒出一個模糊的想法時,傳遞給朋友吧。

個人,不管活到多少歲,都應該不斷成長才是。如果你正值“25歲”,你想做什麼?如果你已經把“25歲”遠遠甩在身後了,你想對年輕人說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