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的發展

大司馬位於武陟縣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古鎮,自古交通方便經濟繁榮。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大司馬古時西門外有龍溪觀,西門裡有祖師廟及戲樓。東門裡有大興寺、元帝廟、貞女牌坊,村內還有三官廟、孫真廟、關帝端、火神廟、文昌閣、魁星樓等十多處廟宇,四季香火不斷鐘聲常鳴。各廟宇每年都有定時廟會,二十三會(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至八月二十三日,逢二十三有一個會),同時大司馬那時又是遠近聞名的集貿市場,每逢單日周邊數十里趕集做買賣。許多貨物又在這裡集散,更由於村大人多廟會多,終年熱鬧非凡。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在外界條件直接影響下,到清末,群眾相繼組織起各種廟會組織,逢年過節或廟會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藝活動,有大戲有雜耍,如高蹺、旱船等。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凡遇到久旱不下雨時,由前輩老藝人魏秉乾和丁大戶帶領旱船和善男信女們頭戴柳枝帽,跪倒老天爺面前求雨,懷梆旱船戲班的老生號稱鐵嗓子的苗古巴,唱王老漢討飯段,聽了以後催人淚下,感動了神靈,當天晚上下了場大雨。從此以後懷梆戲就更得到群眾的喜愛。當時流傳的歌謠是:“黃土厚,黃土黃,人人都要唱老懷梆。要參加旱船戲班的人越來越多,相應地使旱船逐漸擴大完善。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有司鼓、大弦、老生、小生、青衣、花旦等角色。由跑早船到圍鼓圈戲。在民國十年(1921年)臘月二十日廟會上,懷梆圍鼓圈戲,把兵班的高到1922年旱船戲班滿足不了群眾要求,本村知名人士和戲曲臺戲班都贏了。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愛好者,如魏秉乾、任世儉聽說懷慶府李長順戲班垮了,自己籌資去把他的戲箱接了過來,招集人馬組成了一個戲班,稱為“任世戲班”。任世儉有蘇秦、張儀之舌,能說會道,魄力很大,請了陳能狗當老闆,把懷府八縣的懷梆著名演員,如號稱蓋八縣的傅連成、紅卓、梁喜、旺妞、雙成、楊板、小隨、金旦、黑旦、皂臭等都請了選來,名優薈萃,各顯神通。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當時流傳著:當地、賣牛要看紅卓(坐樓》,金旦主演《殷郊下山》黑旦主演《雙祭樁》、梁喜主演《寇準背靴》等,觀眾都叫好不絕,名揚懷府八縣。該戲班能演近百本戲。大司馬所有廟會唱戲再不到外地請戲班了。1928年任世儉去世了,戲班也停了下來,部分演員走了,只留下陳能狗老闆。劉福俊做主,把本村的懷梆旱船班演員組織起來專排摺子戲。主要演員有苗貞祥(老生)、苗黑長(花旦)魏林(青衣)、魏倉(紅生)、劉毛卿(小生)、司鼓魏廣成、板胡劉太旺、劉樹芝。每逢演出都受到觀眾好評。

大司馬村,杯梆劇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