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杰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周養俊詩集《詩語》,開篇第一首《小河》我就喜歡,質樸靈動,清澈如流水般,娓娓道來。“奶奶說,小河是從天河裡流下來的/爺爺說,小河的根在老南山” “海是我長大的夢”。讓你馬上入戲,進入詩語的規定情景,童年的養俊,一下鮮亮在你眼前。那麼真切,熟悉得似乎當年就是玩伴。

而詩集《詩語》結尾一首詩《我是鐘樓下的一隻雀兒》也讓我異常熟悉。“鐘樓,是一幅畫中的燈盞/照亮我黑暗中的眼睛/即使多遠的遠方/我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因為心中某一個地方/正被那溫暖點燃”。好一個“正被那溫暖點燃”。鳥兒歸巢,找到歸宿,找到自己的根和靈魂的棲息地。“回家”多麼幸福溫馨的一個詞,在我耳邊不絕如縷,餘音嫋嫋。因為我也是一隻鐘樓底下的雀。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周養俊:男,(1953~)。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陝西省郵政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現任陝西

用最家常的話寫最有蘊含的詩,是一種功力,是一種經歷滄桑,風雨過後的絢爛之極歸於平談的從容,因而平凡之美自然滲出。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老南山、鐘樓,這些意象,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猛一下覺得我們緣份很深,深得像前世就存在似的,血脈裡早已生成的那種哥們兒的親近感覺。這應當是我和養俊的詩之緣吧!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周養俊的詩集《詩語》,樸實至極,簡潔至極,沒有華麗詞藻的隨意堆砌,沒有先鋒的意識流的恣肆縱橫,有的只是率性地真摯謳歌。這是一部真正個人化的、心靈化的、有著凡人樸素情懷,質實豐厚,為我看重的作品。

養俊的“寫自己的經歷和感覺”深獲我意。這使他無障礙的進入詩歌創作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層面。我尤其讚賞他的“詩歌要有真摯的感情深度和熱度,只有滾燙的心才能寫出滾燙的詩”這句話。

在歌手唱歌上有個“走心”的說法。言為心聲,周氏宣稱的這種“有真摯的感情”的詩,也應稱“走心”的詩。而走心就看你感情投入的“深度和熱度”,唯“滾燙的心”才能觸動人心最柔軟那一部分,讓你靈魂震顫。詩,緣情。首先講的是感情。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是平常不過的標準,帶著詩意感性的光輝,是一首好詩的首要標準。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再有周養俊強調的“詩歌要有美麗燦爛的語言,詩歌是語言的精華。”這句話點住了詩的死穴。古人有:“語不驚人死不休。”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而今人有:“詩到語言為止。”還有:“詩到語言而死。”這句話讓人難懂,有點絕對,而應當是詩的死亡在語言,或詩會因語言“死而復生”。總之語言是詩的生命線。

讀一下養俊的這些詩之佳句,你會感悟到什麼叫“美麗燦爛的語言”。例如:《思念》“是翻不動卻又忍不住去翻閱的昨天的一頁”。內蘊的豐厚,多義性和富含哲理,使詩句有了彈性。“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買的是單程票。”讀後給人一種生命的緊迫。而“秋天開始為冬天鋪床” 擬人化和想象和意象的紐結,語言層次,新鮮陌生化的語境,使詩之品格提升。還有“黃葉用舞蹈追趕秋天”“小草睜開眼睛,向世界張望綠色”“太陽衝出雲層,把雨滴趕得無影無蹤”“過去的日子是向日葵的根/在思念的土壤中向上”“春/在雪地裡打了一個滾兒/忽地站了起來/迎春花摸著後腦勺/小眼睛瞪得一片金黃”等等,這些句子都寫得很美,很寫意,很有些“燦爛”。

什麼詩句很美呢?有“美即生活”“美即真善”說。在和養俊探討中我們認為“只有真才美”,真即真實、真誠和來不得半點假的本真。這時的美,很純很正,絕不是妖冶風騷豔和魅惑。我們把這種美稱為平凡之美、素樸之美、聖潔之美。而周養俊營造的這種美境正是如此。真水無香、大美無言。我以為再絢爛的詞藻,如不能緣情而發,恰如其份的發自內心,那可能就是東施效顰,成為詩之語言的垃圾。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周養俊敦厚朴實,內秀養俊,為人低調,和美博洽。我特別欣賞他在《那年那月》詩中的自白:“我站在人生的下午回望”“告訴你/我的飛翔始終如一”。說得多麼好啊!我明白數十年如一日的周養俊先生,無論在本職工作還是文學創作上,他都始終如一,鍥而不捨,心無旁鶩。他永不知疲倦的一雙翅膀,將為他飛出一天的祥雲。

陳忠實評論周養俊散文集時說:“無論小說,無論散文,能夠撩開社會人生的幕簾的一角,讓讀者感受一份真實,也就成功了。養俊散文給我的就是這樣的啟示。”同樣的周養俊詩集《詩語》,也會讓讀者感受到了社會人生的幕簾後的那一份真實。

祝賀周養俊和他的詩集《詩語》的出版,願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得更為完美的成功。

鏈接:

周養俊詩集《詩語》欣賞——朱文傑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