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個中國定義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箇中國定義

這是兩次不同尋常的超越。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今年9月最新排名顯示,上海首次取代老牌全球金融中心東京,躋身全球金融中心前五行列。一次是總量和規模的超越,一次是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的超越,後者不僅帶給我們更多信心,也代表著紛繁複雜的形勢下,世界對上海的肯定,對中國發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

歷史,總是在看似的偶然中暗含著必然。近代國際城市發展史告訴我們,紐約成長為世界城市是美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標誌;東京的發展也被視為日本崛起的象徵。當前,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建設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城市是必須,也是必然。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要深刻理解這片土地上的和平、可親與文明,你需要走近她並感受她最富活力的細胞——上海。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箇中國定義


“卓越”的四梁八柱是什麼

現在在哪裡?要到哪裡去?如何去那裡?

潮起潮湧,奔騰向海。如同遠航離不開定盤星,建設卓越全球城市,上海需要回答這3個問題。

按照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2035”的主題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此前許多全球城市研究成果認為,上海已經是全球城市。因而,需要深入探究的是何為“卓越”,如何“卓越”,怎樣在已有發展基礎上開創更高的境界。

規劃指出,上海不僅要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還要成為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些讓“卓越”匯聚了超越傳統全球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含義。一方面,要以這個藍圖為高起點,建設中國自己的全球城市;另一方面,要從這個版本出發,探索有中國背景和世界情懷的全球城市理論。

這是一次引發思考的討論。在制定“上海2035”的時候,大家對“卓越”的標準各有觀點。比如,對於社會公平和綠色發展指標,有專家提出這是每個城市都必須具備,而非全球城市獨佔,更不是全球城市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又如,一個城市的治理水平,似乎也不是全球城市競爭力的獨特維度。所以,研究中生髮了許多有意義的思考:上海如何從世界最好標準汲取智慧,如何在國際對標中注入中國元素與上海韻味?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箇中國定義


從國際比較的視角尋找差距——

當前,比較流行的是綜合性的全球城市概念。一個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日本森紀念財團做的全球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度報告顯示,上海在這個指數中排名第12位,且各項指標差距較大。其中,第一層次的交通可達性指數和金融指數分別位居第4位和第7位,高於總排名,但第二層次的研發指數和文化指數分別排在第16位和第17位,低於總排名;第三層次的可居住性指數和環境指數較為偏後。排名固然受制於指標體系的權重,不足以說明全貌,但揭示了某些努力的方向。我們既不盲目信從,也不妄自菲薄。

從後發優勢的視角思考機遇——

在全球城市中,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通常被視為“標杆”,它們建設全球城市都花了上百年的時間。從它們身上看到路徑並規避問題,將幫助中國更好登頂世界城市。比如,東京注意到單純的金融中心不能完全匹配未來的全球城市,為此“東京2020”行動計劃要求在東京都及周邊地區建設10個創新中心。這對“上海2035”不無啟發,進一步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建設具有金融科技新版本意義的全球城市,需要以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從全局謀劃思考。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卓越城市的定義也有不同維度。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描繪了經濟形態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創意經濟的發展過程,認為全球城市是創新創意的城市。他把從事非重複性的創意創新的人,包括科技、法律、藝術、設計等稱為創意階層,認為他們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城市的重要指標。

——跳出城市思考城市。城市區域的研究範式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紐約與其周邊40多個城市即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共同構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倫敦周圍集中了英國最主要的幾個產業城市,如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它帶來的啟發在於:崛起中的長三角應該並且可以成為中國東部沿海的新型全球城市區域。

——跳出眼前思考長遠。全球城市升級版不僅要通過降低商務成本來吸引企業和勞動力,而且要通過提高區域質量和生活品質來吸引高層次人才,進而達到吸引優質企業與投資的目的。它涉及教育、醫療、休閒、生態環境、城市便利性、政府體制等各種軟環境。只有提高城市宜居性與經濟競爭力相匹配的程度,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更大力度躍升。

——跳出單項優勢思考融合實力。全球城市升級版不是單一的金融中心,也不是單一的科創中心,而是金融、科技和文化等的大融合。最近成立的上海臨港金融-科技聯合園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探索。傳統的全球城市發展是經濟導向和要素驅動的,主要涉及政府和企業的互動;全球城市的新版本是可持續發展導向和創新驅動的,要強調政府、企業、大學之間的“三螺旋”和互動,這是全球城市合作治理的新要求。由此,用好上海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智慧眾籌”,刻不容緩。

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怎樣煉成

美國時代週刊曾在一篇題為《上海的變遷:東方融合西方》的報道中指出,上海這座城市,是個世界的寵兒,歷史的混合物,不僅代表著中國,也帶著全世界的願望。上海的崛起有著一股不可阻擋的推動力,這股推動力來源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一個卓越的全球城市,必然根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蘊。恩格斯說,只有法國才有巴黎。這裡的居民善於像最講究的雅典享樂主義者那樣地生活,也善於像最勇敢的斯巴達人那樣地死去。

而今天,只有中國才有上海。悠久厚重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決定了我國建設全球城市並不是複製一個倫敦、再造一個紐約、克隆一個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華文明積澱為依託,吸收融合世界文明成果,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獨特人文魅力、豐富文化內涵和較高文化品位的中國特色全球城市。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箇中國定義


——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要有中國底蘊和中國意韻。

在高高的喜馬拉雅山以東,是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地方。從商朝的殷都,到唐朝的長安,宋朝的汴京,明朝的北京……都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在馬可波羅等世界的行走者筆下,這裡是文明和富庶的代名詞。而環顧世界城市史,從古巴比倫到古希臘,從古羅馬到君士坦丁堡,從倫敦到紐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氣質,是城市靈魂,也是城市現代化的根基。

溯源,是對歷史的探尋,更是對未來的追問。

崧澤文化被稱為上海之源,作為第一個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大量珍稀文物將上海的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現了上海先民創造的燦爛文明,見證了悠久的文脈與傳承。距今約4000年的廣富林文化也於近年來被考古學家確定,它不僅包含了來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痕跡,也有來自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印記。而對距今3200年~3900年的馬橋文化的發掘研究,則彰顯了中國南北文化交匯的特色。這些新的考古成果發現,揭開了這座城市源起的神秘面紗,意味著當時的上海已處於南來北往、海納百川的文明環境。

宋元時期,因應對外貿易特別是海上貿易的時代需求,“襟江帶海”的上海已是“萬商雲集”;明清時期的上海,雖仍屬松江府轄下的一個濱海小城,但蓬勃之相已然顯露,被譽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開放和包容,日益成為上海的文化基因。

——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要有中國精神和中國風骨。

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來上海定居。先生為什麼選擇上海?有人說,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如果不是在上海,《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未必寫得出來;寫出來,或許也難以發表。當年,全國各地文化人才如萬川歸海,會聚於此,至今餘響未絕:胡適、陳獨秀、茅盾、巴金、郭沫若、瞿秋白、葉聖陶、郁達夫、徐志摩、戴望舒、林語堂、劉半農、陶行知、聶耳、傅雷……這是一串長得幾乎列不完的名單。

今日回看,流行一時的周璇老歌、海派旗袍、百樂門舞步……或許只能算作老上海發達的商業文化、大眾文化的符號。而真正彰顯上海魅力的深刻精神標識,是這裡對現代科學、文化始終充滿熱情,永遠不倦追求。

人們依稀記得,90多年前的一天,愛因斯坦乘坐著郵輪在大海中破浪前行,即將到達上海的時候,他收到了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電報。帶著欣喜,愛因斯坦把他的相對論帶進上海,風靡中國。

人們不會忘記,近代以來的上海生活著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將上海視為自己的家園,自稱Shanghailander,譯成中文即“上海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中,成千上萬猶太人帶著他們唯一可攜帶的物品——護照,在這裡度過了一段艱辛而又不乏溫情的歲月。上海,成為納粹屠殺下數萬猶太生命的“東方諾亞方舟”。

當時,一大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執所在領域之牛耳的人物,與上海有著密切的互動,無線電之父馬可尼、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思想家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他們帶來人類全新的科學知識、文化理念,振奮了這座東方大都市和中國知識分子。如今,上海正在挖掘這些重要史實,夯實這片土地上最厚重的文化根基。

——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要有中國品質和中國能級。

80多年前,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玻爾曾來到上海。他為世界貢獻的能級理論至今熠熠生輝。能級理論源自物理學,強調能量不同的電子處於不同的相應等級。這對經濟發展的啟示在於,要提高能級就要賦予其新的動力源。按照“上海2035”,要實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就要提升主城區功能能級,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區;著力提高國際金融功能影響力和國際貿易服務輻射能級,提升對全球經濟輻射能力。

能級,是經濟的,更是文化的。

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背後,需要多維度指標的進步,需要立體化、全面化的“能級躍升”。西班牙巴塞羅那曾經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近代以來,上海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碼頭,同時也是文化繁榮的活源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厚植的優勢,是上海向世界展現中國底蘊和中國意蘊的著力點,也將成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很多人不解,為何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孕育和誕生?為何當年京劇只有在上海唱紅,才能紅遍中國和世界?

開風氣之先的諸多“第一”背後折射的是,一座城市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包容的文化氣質。從現代商貿和“十里洋場”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上海的全球化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中西交融的鮮明印記,在這裡集聚、混成和傳播出去的經濟、金融、貿易、文化和生活方式直接改變了古代中國的社會形態,深刻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歷史建構。

這裡有紅色文化的鮮明底色。作為近代中國工人階級大本營、馬克思主義最早傳播的地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的紅色文化基因源遠流長。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這裡建立、《共產黨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譯本在這裡出版、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在這裡制定……黨的歷史上始終銘記著“上海”的名字,這座城市也由此打上了“紅色之源”的深刻烙印。

這裡有海派文化的包容與廣博。“海”,是上海的個性,是海派文化的品格。上海自開埠以來,中西交匯,古今融通,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以吳越文化為主幹,彙集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並消化外來的先進文化質素,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富有獨特個性的多元文化。靠海吃飯的上海,不僅眼光向外,而且基因中攜帶的如同大海般包容的個性。

這裡有江南文化的厚重與底蘊。上海的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集成,而江南文化實際上是南宋以後的南北文化融合形成的,本質上是南北優秀文化的融合,明清時期的園林、建築、藝術、瓷器等無不震撼古今中外。上海深深紮根於整個江南、整個長江流域,汲取的是蘇州的“嗲”、寧波的“糯”、無錫的“甜”、杭州的“雅”……而這些城市的精髓也像養分一般滋養著上海。

如何擔當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寄予上海殷殷囑託——“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上海是中國之上海。這裡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場,更要打開一個城市群、一條經濟帶和一個民族的眼界與視閾。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箇中國定義


使命是方向,是召喚,也是擔當。

上海在思考:隨著新一輪城市競爭的加劇,身為“標兵”的上海與“追兵”的差距正逐漸縮小,有些領域甚至已被超越。如何深挖GDP的含金量?如何加快發展互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城市活力、創新能力、民營經濟等方面打通瓶頸?

上海在思考:紐約有百老匯,倫敦有西區,很小的一塊地方,卻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上海能不能創設這樣的展覽、演出,讓全世界的人“打飛的”也要來聽、來看?

上海在思考:任何強國時代都有與其相匹配的全球城市,正如倫敦之於英國,紐約之於美國,東京之於日本,而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如何成為向世界表達中國的城市代表,擔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正是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正與世界頂級城市對標的上海,既要厚積薄發,博採眾長,又不能拄著別人的柺棍,必須走出中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成功發展道路。

——危與機,需要深刻洞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文學家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的開篇語蘊含著危與機的辯證法。當前中美經貿摩擦等複雜外部環境,倒逼中國思考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聚力創新、謀劃高質量發展需要邁出更快的步伐。對於城市化率已達到58.52%的中國,抓住激活城市能級的路徑,打通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無疑是抓住牛鼻子——這是新時代賦予上海的重要歷史機遇。無論是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的引領力,還是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帶動力,都將貢獻更多上海智慧。

——近與遠,需要系統把握。

銜接黨的十九大明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兩個階段”戰略安排,“上海2035”提出近期、遠期和遠景三個階段的城市目標願景:立足2020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夢圓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譜寫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點與面,需要全盤擘畫。

善弈者,謀勢。在大格局中找準自身優勢,在優勢的精進中服務於全盤格局,新時代的上海在思考。

“上海2035”的框架設計,可以概括為一總三分:一個總目標,即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三個分目標即“三個之城”,經濟維度是創新之城,社會維度是人文之城,環境維度是生態之城。同時,還要加上“兩個高”即高質量發展和高生活品質、“四大品牌”即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全力打響四大品牌,這是國家戰略具體化的抓手,也是上海將構築戰略優勢的構想落地的梯子。只有把品牌打響,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才能得到有力提升。

正所謂“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卓越的城市,需要“道”與“器”的呼應,需要卓越的智慧和遠見。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上,細心的人發現,原來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已經擴展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是主政者對上海如何更加準確地進行自身定位的深沉思考。

開明者能治國理政,安民興邦。

開明符合上海的地理特徵和發展特質,亦是中國在新徵程中實現超越的精神力量。睿智者見識卓越,富有遠見。古人云,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在上海出現過無數開明睿智之士,他們以經世致用的才學,深刻影響著上海的發展,改變著中國的社會歷史,涵養著一座城、一個國的精神氣質。大氣謙和者氣勢恢宏,包容開闊。不圖一時之快,不爭一時之長,韜光養晦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前奏和根基,而今,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環境,更需要一份定力和靜氣。

“城市是文化容器。城市的功能就是貯存文化、流轉文化、創造文化。”美國社會學家、建築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這樣說。上海的歷史,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舉凡京劇、崑曲、越劇、電影、話劇、美術……幾乎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是在上海率先完成現代化的轉型,實現了歷史性的“創新”“嬗變”,獲得噴薄而出的嶄新生命力。文化如同城市的靈魂,而文化正成為上海的發動機。

這是繁華的上海,也是靜謐的上海——在上海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內,朵雲書院近日正式對外開放。古建築庭院打造了“松石境”與“水雲鄉”兩個意境空靈的景觀,既契合朵雲書院之名,更巧妙呼應了古代上海松江府的別稱——雲間。

這是燈火的上海,也是不眠的上海——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深夜,大隱書局裡滿是安靜的讀者,書店的人引用洛夫的《子夜讀信》說:讀水的溫暖,讀你額上動人的鱗片,讀江河如讀一面鏡……

這座城,有生命,能呼吸,知冷暖。

這座城,通古今,匯東西,知未來。

這裡,正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全新形象。

(本報記者 馮蕾 戶華為)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10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