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築孤例——古纖道,歷史久遠,形制獨特的橋路組合道路


古纖道位於浙東運河紹興段,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道,又是來往船隻躲避風浪的屏障。它臥伏於西興運河,是蕭紹運河上的一大奇觀,堪稱江南水鄉一絕。纖道,初名運道塘,俗稱纖塘路,是背纖人行走的道路。

古纖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紹興縣境內浙東運河紹興至蕭山段,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所建,又名官塘、運道塘。

古纖道,連綿百餘里,或傍野臨水,沿岸鋪築;或建於橋下,緊依橋墩,穿越而過;或於河面寬廣處飛架水上,迎流而建。所用材料皆為青條石、青石板,因有“白玉長堤”之稱。

唐代中葉以後,紹興的瓷器、絲綢、茶葉、黃酒成為大宗商品被大量運銷外地,陸上交通運輸已不能適應需要。纖道就是在急切需要發展水路運輸的情況下,於唐元和年間開始砌築的。1000多年來,無數肩背纖繩的勞動人民在這條纖道上步履艱難地拉著船隻行進,為發展紹興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

建成之後,舟運稱便。明弘治年間、清康熙年間均曾重修。1983年與1989年再行重修。其中自阮社太平橋至錢清板橋之間,在長達數里的河道中建造多孔低梁橋連接而成,形若鐵鏈。古纖道歷史久遠,形制獨特,為國內所罕見。遊客正漫步在長長的古纖道上,探尋著歷史留下的足跡。


古纖道是古越勞動人民獨創的一種橋路組合的道路,綿延近75公里。現存兩段,一段長502米,149橋孔;一段長377.4米,112橋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橋至錢清一帶的運河上。

古纖道上,不時會出現一座座橫跨運河的石樑橋或石拱橋。但見橋上行人,橋下背纖,舟行畫裡,人在鏡中。多姿多態的數十座石橋,是運河上畫龍點睛之處,最著名的有單孔石拱橋蔭毓橋、拱橋與高低石樑相結合的多跨橋樑太平橋等。

古纖道貼水而過,上面可行人背纖,遇大風大浪,又彷彿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風浪對船隻的撞擊。

古纖道給人以美的享受,它的美表現在整體上,路、橋、水、船渾然一體,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圖。

1988年,古纖道作為文物建築中的孤例,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起柯橋區上謝橋,西至錢清鎮板橋,全長7.5公里。古纖道中心在紹興柯橋一帶,有臨水依岸和破水而築兩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寧波段的古纖道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蕭山段也僅殘存三公里長。而與紹興、上虞古纖道一脈相承的蕭山古纖道卻無緣文物保護之列。圖為大船的繩索系在纖道的石板上,讓古纖道千瘡百孔。

近半個世紀以來,蕭山境內的古纖道被毀壞得相當嚴重。圖為船伕正把鐵錨拋向古纖道來固定船隻。

殘存下來的古纖道也"性命堪憂",姑娘橋、行頭村社區那一段被認為保存最完好的各300米,也已被鋪上了水泥。圖為古纖道被貨船撞出了巨大的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