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差不多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背,餘秋雨說,這首詞是中國人的暗號密碼。

的確是這樣,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詞句中。

《水調歌頭》那樣的空靈、飄逸,那樣的雋永、悠長。短短的幾十個字,包含了人世間所有的離情別緒,所有的親情思念,又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句句經典,幾乎所有的句子都被單獨引用過,何曾有另一首詩詞能與之匹美?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南宋《苕溪漁隱叢話》極盡讚美之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以我觀來,何止中秋詞,所有宋詞盡廢!至於是不是所有古詩詞“盡廢”,還要照顧一下李白的情緒。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相傳隋煬帝楊廣開汴河時曾作《水調歌》,大概的意思是在水邊唱的歌,隋煬帝雖然是暴君,但據說才情頗高,蠢人是不能成為暴君的。唐朝人演將其演奏為一個很長的曲子。曲中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這“水調歌頭”為中序的第一章。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那時候蘇軾任密州知州,蘇軾輾轉在各地當官。他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以求兄弟能常團聚。密州是蘇軾主動要求的,這是被朝廷遺忘的角落,文人的命運永遠都和朝廷、和皇帝相關,在文人心中,能輔佐皇帝成就一番大業,是最高的理想,而寫詩作畫,卻是雕蟲小技。

可對於整個中華文化來說,一時一代的興衰本是歷史的常事,而名篇流傳,卻是千載難逢,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做過多少詩文,能被人傳誦僅僅是鳳毛麟角,那一朝出了多少宰相,做成了多少所謂的大事,又有多少人會去關心呢?

此詞名後有小序,說:自己在丙辰的中秋節,喝酒喝得非常高興,喝了一宿,直至天亮,酩酊大醉,然後作這首詞,並想念弟弟蘇轍。蘇轍,字子由,是蘇軾的弟弟,比蘇軾仕途順利,曾做過宰相,也是著名文學家,可在哥哥的光環下,他的作品很少有人知道了。

從這個小序看來,蘇軾是在大醉之後寫的這篇詞,不得不令人想到李白,杜甫曾說:“李白斗酒詩百篇。”看來蘇軾也有同樣的愛好,是不是超凡脫俗的文人,只有在喝多了之後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李白可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就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好像文人、酒、月,這三者牢不可分,三者和在一起,才能作出偉大的作品。可能是人在喝得不太清醒的時候,才情橫溢,飄飄欲仙,清程洪在《詞潔》中說《水調歌頭》“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

蘇軾在寫這篇詞的時候,雖不像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那般惆悵,卻也帶有淡淡的哀愁,而這哀愁卻也是次要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哲理的探究,才是這首詞最想表達出來的感情。

首句即氣勢不凡,空靈若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端起酒杯來問天,什麼時候才有這麼明亮的月亮,此處有對屈原《天問》的繼承,而問的內容卻不相同,只是隨意一問,帶有灑脫和狂放,也帶有七分醉意。其實這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天》中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來的,並加以修剪、昇華,超越了李白,成為上口的名句。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間有年:丙辰年,人間有日:八月十五,人間有節:中秋佳節。傳說中,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天上今晚是什麼日子,怎麼過,無人知曉,也無人過問,而今晚,蘇軾過問了,不僅僅過問,當思索無果時,便有了飛到天上看看去的願望。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出不勝寒”,乘風飛天,天上自然不比人間,天上有高樓廣廈,在那高處,又怕受不了寒冷。是幻想,是戲謔,明知不能飛上天,去看看天上的景色,偏偏說自己怕高出的寒冷。雖是玩笑語氣,也是對無奈現實的解嘲,在朝廷做官有什麼了不起,別看你們高高在上,我並不願和你們那樣,也不會感受到在皇帝身邊的戰戰兢兢。所以有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論斷,在天上孤孤單單的,哪有在人間好。

劉墉在《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一書中講到這樣的故事:“善良”的美國人去探訪遭受疾病與貧困的非洲,對一位能幹的婦女非常的同情,便對她說,可以將她帶到美國去,過上富足的生活。那位非洲婦女問:我能帶上我的丈夫嗎?答:不能。又問:那我能帶上我的子女嗎?答:不能,只有你一個人。非洲婦女不肯前往美國,美國人說:那可是天堂般的日子。非洲婦女說:沒有我的家人,天堂又有什麼意思?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般的心思,而千古之下只有這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達得最為傳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下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看來蘇軾真的是喝了一宿,他不走,看著月亮走,月亮轉過紅色的閣樓,又斜照在雕花的門窗上,照著人,人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此時,蘇軾想起了許久沒見到的弟弟,將這親人離別的苦惱撒向了月亮,月亮,你不應該這樣對待世間的人,你為什麼總是在離別的時候格外的圓?月月月圓人難圓!這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在煩惱的時候,總是想把氣撒到其他東西上,感情真實,令人感同身受。

怨怪了月亮,又有什麼用,依然無法和親人團聚,那麼也不是月亮惹得禍,誰錯了,誰也沒有錯,因為下面的“絕”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也有不圓的時候,人自然也會有離別,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又有什麼要難過的呢?由感情轉到理智,從鬱悶變得豁達,這就是蘇軾,這就是蘇軾廣闊的胸懷,也唯有有此胸懷,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偉大的作品中最偉大的詞句出現在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盡人間所有的語言都無法形容這兩句詞的意境,用盡所有的想象力也無法想出這兩句詞所寫的畫面。這兩句詞是如此地為中國人所熟悉,每當中秋面對明月之時,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能無限感慨地吟出,無論身在何地,路向何方。

在這下闋詞中,蘇軾將情感由無奈轉向怨怪,由怨怪轉向豁達,由豁達轉向祝福。從懷念弟弟,想到天下所有不能團聚的人們,於是又甘願為天下人祝福,但願人都長久安在,千里之外縱然不能在一起,也可以共同欣賞同一個月亮。

古代的通訊手段落後,人們之間溝通很難,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也是同一個意思。親友不能相見,便可用這些美麗的詩詞聊以自慰。

現代人科技發達了,尤其是近些年,遠在天涯海角,也同樣能通過電話、網絡來互助問候,也可以坐上幾小時的飛機,便可到達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雖然少了相念之苦,卻也沒有了古人的心境,這也間接地導致了現代人對情感越來越淡漠,互相惦記的心情也很淺,反正隨時都能聯繫得上,結果卻是從來也不聯繫,最多不過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發一些轉來的信息。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科技的進步反而導致了精神世界的隔膜,這是不是科技的悲哀呢?

這首《水調歌頭》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親情,又充滿了哲理,展現了浪漫主義的風格。蘇軾從問天開始,到現實的閣樓門窗,最後又到天下人共同欣賞的明月,整首詞清新脫俗,真非人間所能及。通過這首詞我們能感到對自然的嚮往,對親情的眷戀,能想到蘇軾率意的性格、淳樸的感情。

讀這首《水調歌頭》,是一種不能表達的愉悅和慰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