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於曉:雨一落,西興老街遠了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於曉:雨一落,西興老街遠了


在杭州市濱江區的繁華深處,西興老街安靜地坐落著,這裡是浙東運河的源頭。我在老街走著的時候,天空中飄著雨。江南的春天,總是多雨,落得衣裳和心情,都溼答答的。

若是給老街畫一幅圖,大抵總要添上幾筆雨的,但或者是幾抹煙霧。彷彿只有這樣,才更能顯出老街的“水墨”韻味來。流水小橋,枕水人家,白牆黛瓦,槳聲欸乃,這是經典水鄉的寫照,自然,西興老街也不例外。

但舊時西興老街的模樣,如今也許只有想像了。現存的西興老街保護區,長約1000米,百分之八十是清末民初的建築。老街近年來已經進行過保護和修繕,看上去非常地整潔美觀。但在老街上穿行,已經聽不到鼎沸的人聲了。據說,住在這些老房子裡的,有不少是外來打工者。但因為有人居住著,老街便依然有著勃勃的生機。

風光旖旎的浙東運河依傍著老街。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也稱官河、蕭紹運河,西興是浙東運河的起點。據記載,浙東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最初開鑿的部分是山陰故水道,位於今天紹興市境內。西晉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這段運河挖成後,與上虞以東越王勾踐時期開鑿的運河勾通相連,再加上當時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已得到整治,便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網,浙東運河至此基本成形。

浙東運河形成以後,一直是繁忙的航運通道。古鎮西興也因河而興。鼎盛時期的西興,成為運河的物流中心和名滿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

當各地的航船抵達西興時,運河的水路也就走到了盡頭,再往西就是錢塘江了,要通過錢塘江才能與京杭大運河相連。但由於地勢的原因,浙東運河水位低,錢塘江水位高,尤其是漲潮以後,錢塘江水位更高,因此不能行船通船,只能在位於錢塘江入口的西興,對貨物進行中轉,久而久之,西興就形成了“過塘行”這一特殊行業,過塘行在清朝時達到鼎盛。

所謂過塘行,就是專替過往客商轉運貨物的“轉運行”,南北客商、東西貨物都集中在西興中轉。據相關文字記載,全盛時期,西興擁有七十二爿半過塘行。這七十二爿半過塘行有著大體的分工:其中過客人、禽蛋的有趙永利、俞小八房等八家;過茶葉、菸葉、藥材的有來錦標、孫太和等四家;過牛、羊、豬、魚秧的有鍾大椿、富三房等十二家;過酒醬的有傅汝賢、陳光記等六家;過棉花、蠶絲、綢緞的有曹大本、沈惠全等七家;過百雜、燈籠、木器、錫箔、扇骨的有協亨祥、徐炳記、沈八房等二十九家;過建築材料的有源盛和、王誠孚等三家;過其他的有李慶記等二家;過銀元的只有徐國佩一家;還剩半爿過塘行指的是孫家匯的“黃鱔行”,因為只過鱔魚等季節性的貨品,所以只被算作“半爿”。

如今,這“繁盛”時光裡的西興老街,也許只有在文字的記載或者老輩人的敘述中尋找了。但或者,有些老街的故事,還被老街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收藏著,只是我不知道該藉助於何種方式去打開它們。“過塘行”的老房子,有一些還是在的。沈惠全、孫太和、俞仁源、協亨祥、傅汝賢、富三房等過塘行老房子,已被列入了市區重點保護對象。在這些老房子中,或許還能尋覓到舊年的光與影吧?

雨在老屋簷頭,滴答著,牆角,爬著一些苔蘚,青石板的縫隙中,有小草在搖曳。浙東運河的水,在漫上來,春色,看上去淺淺的。但抬頭,望見數盞紅燈籠之後,彷彿老街,一下子深了許多。

運河邊上的幾個河埠頭,不知道是哪一年建的,為了保持河水的清澈,當地居民已經不再洗刷了。在舊時,這些河埠頭應該是船埠頭吧?早些年,我在老街附近住過,節假日經常會到老街走走。記得那時,沿岸居民都是到河埠頭淘米洗菜洗衣裳的。那時候,沿河的店鋪也很熱鬧,打鐵的、彈棉花的、做衣服的、編竹籃的、賣小吃的、照相的、算命的……吆喝聲,說笑聲,此起彼伏,老街上每天都熙熙攘攘。

生活的匆忙,有時會讓人們忽略了身邊的“古蹟”。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老街,原來還藏著燦爛的“水鄉文明”。從運河源頭鐵嶺關到資福橋短短一公里,就有著各類遺存數十處,包括鐵嶺關、莊亭、永興閘、城隍廟、潮神廟、屋子橋、古資福橋、古塘堤等等。只是有許多的古蹟已經被毀了,比如,鐵嶺關,位於街區西側,相傳為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所築固陵城的唯一關隘。在1966年,鐵嶺關已被拆除,目前只剩下關基遺址兩段,直柱兩根了。也有一些遺蹟依然留存著,比如屋子橋,橫跨浙東運河兩岸,為單拱石橋,有踏垛、護欄,雖然橋面有些破損,橋身基本保存完好。還有一些古蹟,也許需要自己去想像了,比如固陵驛,遺址位於古倉橋和屋子橋之間,曾有驛前碼頭,相傳春秋末年,越女西施就在這裡整裝、待詔入吳……

楊柳風依然吹拂著浙東運河,只是河面已經空空蕩蕩了,連槳聲似乎也已經遠去了。要知道這槳聲,曾經欸乃著,不知道淋溼了多少唐代詩人的身影。那個時候,浙東運河的瀲灩波光裡,流來淌去的全是唐詩。從西興出發,穿柯橋、走上虞、到新昌、達天台,一路踏歌,一路留下詩篇,吟誦出了一條全長190公里的“浙東唐詩之路”,相關詩篇達到1500多首,而西興老街,就是“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濱江區出過一本《西興古今詩詞選》,入選了賀知章、孟浩然、李白、劉長卿、杜甫、白居易、元稹等的詩篇50多首。

這些在運河上泛舟吟詩的身影,還會在煙蒼蒼雨茫茫中晃動嗎?雨點又大了一些,幾把雨傘與我擦肩而過,西興老街又深下去了一些。但這些傘,已是五色繽紛的花傘了,尋不見舊年那種油紙傘了,也許油紙傘,早已被時光撐丟了。

冬去春來,浙東運河靜靜地流淌著,它依然灌溉著兩岸的田地,但它更多灌溉著的是悠久的“吳越文化”,孕育著的是燦爛的“水鄉文明”。

西興老街前街後河,街與浙東運河平行,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規定保護的歷史街區之一,是杭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組成部分。目前,部分過塘行和晚清老宅、古橋舊址,以及氤氳其中的民風民俗,依然完好地保存著。

江南的春天,家家有雨,青草池塘,處處是蛙。在西興老街聽雨,神一怡,老街就遠了,老街一遠,心就驀地入了時光深處。


作者:陳於曉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廣播電視臺新聞部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辦公室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