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始鑿於北魏,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香山與龍門山東西對峙,伊水南來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也稱“闕塞”。橋頭券孔上“龍門”兩個大字出自陳毅的手筆,大門上“龍門石窟”四字出自郭沫若的手筆。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禹王池:長寬各七、八米的泉池,池水清澈,為紀念大禹而建的。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潛溪寺

潛溪寺:因寺下泉水湧流而得名“潛溪”,約建於唐高宗初期。供奉著七尊大像——主尊阿彌陀佛、弟子迦葉與阿難、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和兩個護法天王。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主佛阿彌陀佛

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面頤豐滿,神情睿智,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賓陽洞

賓陽洞:“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始鑿於北魏,是我國惟一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石窟。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營造的功德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分為正壁(西壁)所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典型五尊與南、北壁各一佛、二菩薩,分別代表佛的過去、現在、未來。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賓陽洞主佛釋迦牟尼

主佛釋迦牟尼像,通高八點四米,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一手勢表示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主像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洞中還雕刻著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

南、北兩壁的造像都是一佛、二菩薩。南壁二位菩薩的頭像都已被盜,現分別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在賓陽中洞前壁南北兩側,原有著名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描述北魏孝文帝和皇后禮佛的場面。這兩幅浮雕被北京古玩商盜去,現分別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的納爾遜藝術館。

賓陽北洞:主佛是阿彌陀佛,高近十米,左右兩側雕刻著二弟子和二脅侍菩薩。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萬佛洞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萬佛洞中高浮雕的大蓮花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洞口南側的“最美觀世音”,浮塵搭肩手拎寶瓶,頭部向右傾斜,身體呈“S”形

萬佛洞:開鑿於唐永隆元年,是一座典型的淨土宗“西方三聖”造像石窟,因洞內滿刻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它鑲嵌在窟頂正中央,直徑三米多,飽含蓮子的蓮蓬和周圍疊壓的蓮花瓣立體感強,外沿是忍冬草花紋圍成的圖案,整個窟頂成了一個佛國世界的風荷蓮池。在蓮花的周圍還鐫刻著六身飛天,或手持樂器、或手捧果盤,朝著洞中的主佛釋迦牟尼乘風飛翔,似有音樂般的旋律,又有行雲流水般的動感,營造出一幅歡樂和諧的場面。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蓮花洞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遠看奉先寺

奉先寺:是唐高宗為奉祀祖先所專門營造的,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九尊巨大的雕像沿崖壁一字鋪開,九尊大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意思是光明遍照。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豐頤秀目,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迦葉、阿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北壁的北方多聞天王,身披鎧甲,單臂託塔,足踏夜叉,威武雄壯;南壁增長天王腳下的夜叉,上門牙緊咬下唇,雙目外凸,鼻孔噴氣,大有企圖掙脫重壓之勢。力士則赤膊袒胸,面目猙獰,足踏小鬼,使人感到一種古代勇士剛強暴燥,勇猛逼人的性格。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敬善寺

敬善寺:洞窟四壁刻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薩圖”,圍繞主佛五十三尊思維菩薩坐在同一根而數十莖的蓮花上,是佛教淨土宗“西方淨土變”最古老的圖畫。

敬善寺附近的崖壁上有很多小佛龕,佛龕裡的造像被稱為“優填王造像”,是最初的釋迦牟尼雕像。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是一個依山鑿石敞開式的露天造像龕。佛龕正壁兩側還有兩個造像毛坯,似乎是尚未完工。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藥方洞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窄肩大頭沒脖子,比較魁梧,屬於北齊造像的特徵

藥方洞: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藥方150多種,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火燒洞:傳說中因被雷火所擊焚燒而得名。火燒洞最值得觀賞的是洞窟門楣的雕刻——火焰紋尖拱裝飾。外為流雲和蓮花化身童子,流雲上方鐫刻著二人乘游龍相對飛昇。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陽洞

古陽洞:由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左側是觀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還有大小佛龕數百座。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東山石窟:東山因產香葛故名“香山”,石窟主要在東山南端,著名的有擂鼓臺三洞、萬佛溝、看經寺等。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看經寺內佛像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擂鼓臺北洞

擂鼓臺: 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率百官駕臨,主持開光儀式,樂隊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擂鼓臺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北側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各一尊,均赤腳立在圓形臺坐上。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香山寺:始建於北魏,武則天稱帝時敕名“香山寺”。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撰寫《修香山寺記》,蒐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寺名大振。白居易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死後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古代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1936年香山寺重新修建,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稱為“蔣宋別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