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大師申鳳梅先生


我寧願死在舞臺上,也不願死在病床上,只要觀眾想聽,我就願意唱。——致敬越調大師申鳳梅先生。

在老家地區,沒有人不知道申鳳梅,一般都是先知道申鳳梅的諸葛亮,再知道越調這個劇種,這是申鳳梅先生獨到的魅力,是她,在戲曲低谷時期撐起了整個劇團,甚至說撐起了整個劇種。

申鳳梅,毛愛蓮二位藝術家

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大師也是歷經千錘百煉才脫穎而出的,都知道申大師諸葛亮唱得好,誰知老人家為塑造人物吃了多少苦。

她是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唯一一位地方戲女弟子,有人說一個唱越調的,跟京劇老師學能學到啥,又能教給她啥,能教的太多了,從扮相,到動作,以及唸白和唱腔設計,別人的本事學到手,加以消化吸收運用,才有了今天的越調。

受高人指教,加上自身努力,每到一地,申大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書籍,仔細閱讀,不斷學習揣摩,才將諸葛亮刻畫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

周總理稱河南的諸葛亮會做思想工作,稱讚申鳳梅大師為活諸葛。





除去中年到晚年各個時期的諸葛亮,申大師57年的藝術生涯中還塑造了許許多多藝術形象,小生老生老旦青衣閨門旦現代戲等等。





晚年的申大師,注重培養學生,為越調補充新鮮血液。

為了下一代茁壯成長,她用為數不多的薪資捐建了一所小學。

能成為大師,一是藝術,二是親民,申大師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

只要觀眾想聽,吃著飯也好,輸著液也罷,必須滿足觀眾。



晚年的申鳳梅大師被病魔侵蝕的只剩下幾十斤,皮包骨,但她仍然沒停下,臨終前錄製好了13集越調諸葛亮系列紀錄片,最後錄音對口型的日子,老人家連發聲的力氣都沒有了。只能靠大煙提神,場下再疲勞,一上場出腔,絲毫看不出是一位病人,這就是藝德









1995年夏,申鳳梅大師離我們遠去,周口街頭萬人空巷,十里長街站滿了為申大師送行的觀眾,花圈脫銷,有老太太步行數十里端著申大師生前最愛吃的芝麻葉面條,烙油饃痛哭流涕。這一切足矣證明申大師與群眾的關係,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