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

朋友小聚,我的手机响了,我对朋友说,“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接完电话,朋友盯着我手中的小诺基亚有些不屑:“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用这个古董?”

“这个古董很好用啊!”我有些不以为然。

“现在大家都在用智能触屏机了,你这个早应该进博物馆了!”朋友说。

是啊,看看周围人的手机,我这个的确有点落伍。可就这样,我这也是换的第二个手机了。

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

最早知道手机这个名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当时在泰安教育学院进修,到学校办公室有事,看到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大哥大,两万二,谁买?”

“大哥大”是啥?竟这么贵?

问了老师方知道,那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

为什么叫大哥大?据说因为那时这种电话特贵,贵到什么程度?我当时的工资只有七十余元,每年工资总额也就840元,不吃不喝也要26年多才能买得起,你说贵也是不贵?

因此这种手机只有极少数有钱人的“带头大哥”才能用得上,因此就叫大哥大。

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

第一次见到“大哥大”是在五年以后,学校有工程,包工的老板有部大哥大,因为大,随身携带当然不方便,因此,要配上一个专背电话的女秘书,女秘书有个精致的专用背包,里面专放着大哥大,一来电话,秘书先接,等问清了是谁,老板才接,接完,仍然放回包里,那个派头,真是“大哥大”。

进入二十世纪,手机变小了,价格也便宜了,一般在二千多块钱左右,但即使这样,一般人也很难买得起,我当时工资200多元,一年不吃不喝,才刚够买一部手机,因此,一般人还是用不起的。

不过这时,农村追赶时尚的年轻人,有的开始配手机了。

当时手机有个手机兜,持在腰带上,走起路上抬头挺腰,将手机挺得老高,很是风光。

一次去赶集,看到一个年轻人,手持手机,放在耳朵上,从集市的东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走到东头,一直在“打个不停”,惹得全集上的人都驻住注目,或许,这就是那个年轻人想要的效果吧!

2002年,学校个别年轻老师也配上了手机,但是,一般却是很少用,不打也不接,遇到来电,看一下就挂机,然后到学校电话去回电话。这是因为,当时的手机是双向收费,接打都花钱,一个电话要好几毛,打不起,接不起。因为,那时我的工资也仅有四百多元,年轻教师一般还不到三百元,一个电话就是一顿早餐啊!

2006年,我和爱人商量着是否买部手机。第一,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有手机了,没有手机好像有些不方便了;第二,手机月租便宜了,接电话免费了。于是斥巨资1800元买了部国产熊猫手机,为什么是巨资?因为,当时我的工资虽然长了,但每月也仅有600多元,也是三个整月的工资啊!

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

这个熊猫手机用了四年。2010年9月的一天,手机不小心掉在地上摔了一下,无法接电话了。拿到手机维修部,人家说,这手机,修修就得一二百,你还不如买个新的,新的能录音、能照相、能录像也就400元,于是就有了我现在使的这部诺基亚。

好像就从那开始,手机发展一日千里,手机样式不断翻新,手机功能不断增多,从“大哥大”的大,到后来为了方便携带的小巧,又到现在的宽屏大屏;价格也是从过去的天价、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到现在的青菜萝卜价、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若是还是以我这个普通老师为基准的话,过去是省吃俭用一年还买不了一部手机,现在是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好几部中当的手机,即便是名牌的苹果5、苹果6,在普通人看来也不是什么奢侈物了!

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

手机从作为贵族的象征,到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这其中的演变,承载着国民生活的变化,演绎着国家兴旺的历史。

新手机,新时代,新生活,新幸福!一句话,社会发展了,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