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為什麼別人喝茅臺,你喝江小白?

為什麼別人買特斯拉,你騎共享單車?

為什麼別人在買買買,你在拼拼拼?

為什麼別人都在吃海鮮,你在吃榨菜?

一些大V的文章不是一直說“消費升級”,怎麼給易懂君的感覺是“消費降級”了?感覺收入還過得去,為什麼總感覺“不夠花”,似乎在擔心著什麼?

一位廣州白領房奴的真實生活

月薪1萬的張先生是大家眼中的“有錢人”,但是,他竟然說連兩塊錢一個的雞蛋都不敢多買!

張先生今年27歲,工作5年,月薪1萬,扣除五險一金個稅,實際到手7454元。

幾年前,張先生在廣州花都一小區買了一套二手房,均價16000元/平方米 ,從此便過上了每月還6000元房貸的幸(fang)福(nu)生活。

還完房貸僅剩1454元。除去生活開銷和日常用品的消費,張先生說每月剩餘不了多少錢。

所以,不敢辭職,不敢請客應酬,更不敢隨心所欲買買買……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一則關於結婚養娃的內心獨白

小王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今年是本科畢業後工作的第三年,月薪18K,在同齡人中並不算差。

但是半年前,他的前女友卻因為嫌棄他的收入而跟他分手了,理由是:以這樣水平的工資,在深圳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這讓“一個女孩很沒有安全感”。

於是,小王如今在公司旁邊租了一個1.4K的隔斷無窗小房間,一切以節儉為主。存錢是他目前經濟上的第一要義,連電話費也省著用。他希望再次戀愛時,這筆存款能夠讓自己不要再那麼尷尬。

而在北京的白領小靈深知,結婚才是降低個人消費的開始。和老公結婚3年,自從開始還房貸,給家裡購置各種必需品,她就開始不斷壓低個人支出。

小靈說,結婚前,我的衣服都是大幾百上千的,包包、鞋子不是大牌子都會覺得質量沒保障。

結婚以後,直接降到H&M;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備孕,但是真的很猶豫,我現在已經夠不講究的了。養娃貴啊,估計以後就是地攤貨了。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一份可支配收入的數據說明

上面一線城市白領的故事,讓很多人,特別是三四五線城市的人難以置信。不信沒關係,有數據為證。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上半年各個省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所謂可支配收入,就是交完稅之後你拿到手裡可以隨便花的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063元,相較於2017年實現了8.7%的增長。

是的,你沒看錯,也沒聽錯,全國人均上半年只有14000元的可支配收入,相當於一個月只有2300元。

從目前的實際數據來看,當前國內居民的消費增速和未來潛力並不是那麼樂觀。

國信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一是社零增速仍在趨勢性下降。

從2010年開始,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出現了趨勢性下行,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6.4%,比2017年全年下降0.8%。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二是居民消費收入比低且仍在下降。

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收入比僅67%,在全球主要國家中相對較低,且近年來消費收入比仍在持續下降,意味著單位收入中用於消費的比例在不斷降低。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一個錢花到哪去了的原因講述

按照上面的數據,月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我們的錢花到哪裡去了?

個稅,房貸,醫療教育社保是三大原因。

國信證券的研報分析,過去幾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增速一直高於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且增速差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個人所得稅採用累計稅率,在名義價格不斷攀升的過程中,居民的實際平均稅率被提高了。

二是隨著徵稅體制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納稅人開始規範交納個人所得稅了。

居民房貸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有多少?這個數字沒有直接的統計公佈。

根據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估算,當前居民利息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概在7%左右,居民債務償還(利息+本金,按1比1假設)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概在14%左右。

14%的收入用於償還債務意味著什麼?

一是14%這個絕對數字非常不低。

二是從趨勢上看我國居民債務償還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不斷上升。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三是考慮到房貸分佈非常不均衡的結構性特徵,預計實際有房貸居民的債務償還佔可支配收入比重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字。

此外,中國居民醫療教育社保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在33%左右。

每月只有2300元可以買買買,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易懂君有話說

“消費降級”高歌直進的背後,也暗含著中產階層的無奈。

不少城市新中產在承擔著高額房貸車貸的同時,還要揹負養娃、醫療和養老的負擔,“有資產但不寬裕”的特點明顯。

縱然剁手之心不死,但錢包是誠實的。

剛性支出對日常消費的抑制,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商品。

“消費降級”是理性消費,也是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