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跳槽路徑,應該是每一次經歷都能稱作磨難

僅是之一:從民企跳到外企,再跳回民企!

大學的時候,由於“先天”的學校背景問題,幾度放棄了畢業去大國企,合資企業的念頭。

後來,聽說畢業去民企會帶著情懷,與老闆一起拼天下。實際幾經輾轉,被動的選擇,難逃民企的宿命。

再後來,職業發展成為了一個日夜糾結的煩惱。

理想的跳槽路徑,應該是每一次經歷都能稱作磨難


做那些不隨波逐流的職場人,需要獨自乘州破浪的勇氣。

也有很多人暗地不動,卻喜歡時不時的黑吉利,長城。這種事聽聽可以,不宜多想。

我在某民營車企的時候,12至14年,和公司一起經歷了很艱難,極其混亂的日子,那會離職的人很多,後來也包括我加入了離職的隊伍。第一次跳槽,發自對民企的憎惡,內心時刻再告誡自己:對於民企,越遠越好。絲毫沒有對這些經歷的感激之情。

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500強的民企接受了職場“三觀”的洗禮。

在規則下,做無規則的事—適應最糟的,無所畏懼

沒人任何事情是領導拍不了板的,大多數規則都是來自領導口述,書面的規則,一直保存在公司的規章裡。

一個零部件的缺陷,兩個零件之間的配合間隙,質量標準隨時會變。

我能做的,我學習的都是如何自主完成工作,如何揣測領導的本意,如何跟領導彙報。

掌握著足夠的自由權,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民企是很痛苦的。每個人都自由,意味著工作之間所謂的配合完全是看關係,看領導給的壓力。

這種糟糕的職場環境,讓新人遇到問題很難執行規則,久而久之,規則成了裝飾品,對於我,需要想盡各種辦法,動用各種手段去做一件事。也正因此,適應了民企的人,無所畏懼。

沒有可copy的經驗,摸索中成長會很慢但很結實

第一份工作在民企的人,總以為師傅教的就是最值得學習的經驗。雖不至於是井底之蛙,但也難逃公司大環境的弱勢影響。

即便做一個產品變更,師傅簡單的指導,與研究院粗糙的對接,甚至沒有項目經理的角色。

不完整的工藝驗證,質量試驗,改過的產品匆匆投入試裝,反覆更改。最後在領導一次次痛批下完成。

糾期根本,無非是整個參與變更過程的人都很年輕,缺乏經驗。有經驗的人又沒有輸出足夠有效的指導。

在民企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再發生,多數應屆生都會抱怨公司混亂。誠然,靠自己摸索工作過中存在的問題,可提升的技點,是一件很乏力,但卻很快樂的事。只有親身的經歷了,才知道自己的經驗有多結實。

我在負責底盤期間,拋開工藝的問題,每天最多接到的電話有160次,大多數電話都在告訴我,哪裡的零件出了問題,無法安裝,過減震帶時異響,跑路試時跑偏。

沒有人給我輸入太多的經驗,告訴我可能是什麼原因。只能親自坐上車,過嘔吐的S彎,鑽進車底從最低級的可能上排查,是不是操作者沒有按要求緊固扭矩。

一次又一次,反反覆覆。幾年過去了,可能在合資企業只需要一節課就能知道的答案,我花了三年時間,親力親為,我的經驗不是聽課來的,我學的很結實。

在民企,讓你明白打工很難換來生活的理想

趁年輕打算創業的人,如果第一份工作在民企。我想這是一件在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被責罵,站隊,加班頻繁,製造業少的可憐的年終獎。被附上這些標籤的民企,足以證明給你:實現輕奢的生活理想,可能沒什麼希望了。

你有沒有想過,在傳統制造業打工,一輩子可能就這樣了。

我想只有民企能夠告訴你,最牛的還是老闆。刺痛你的,是你也創造的價值中,80%給了別人,還不包括名聲,地位。

當第二份工作在外企,會改變你的工作方式和思維。

外企之所以能在中國發展。無非靠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管理體系。

從民企離開,在外企工作做深的體會是:很多之前遇到的事情,這裡可以提幾個審批流程,開幾次會議,上傳到SAP幾次文件就可以解決了,如果不能解決的,只差一個諮詢的國際電話而已。

說來輕鬆,實際上外企對職業人的工作思維,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培養是很有優勢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民企請來的外企專家,入職不久就會大刀闊斧的改革。雖有失敗者,但多數國內大型車企無不因此受益。

吉利早期藉助韓國Dpeco做同步工程,長城藉助歐洲人才搞造型,長安,廣汽,都是這種模式。

從民企來到外企,會揭穿一個謊言。

“職責分工細,學到的會很少”。

實際恰恰相反,我在公眾號很多文章提到過,也不想重複解釋了。希望你像讀書一樣,認真看一看之前的文章。

我的本意想表達的是:從民企跳到外企。可以把你之前在民企自學的那些經驗和技能進行過濾,從外企的先進技術和完善的管理流程裡學到東西,去彌補一些不足,減少短見和經驗空白。

例如處理一個棘手的工作問題。民企需要你找到很多人,扯皮,開會,彙報,一路下來費盡時間和心思,即便有時很順利,在你認知範圍外,依然有提升的空間。而你來到外企,扯皮不可避免,但至少技術和流程能夠促使約束很多不利的因素。

外企更適合學習,不建議久留

不管是行業內的技術,還是英語,在一個強調團隊意識的公司裡,你有很多機會去接觸非本崗位的信息。

舒適的環境,雙休,不錯的福利,會讓人產生惰性,這些惰性隨著你的領導對你的關懷變得更加深。我們可以理解為舒適性的“磨難”,享受的人,可能這輩子就這樣了。

實際上外企在職位提升,薪資提升方面是很侷限的。尤其是深層技術的研究,基本沒什麼機會,你只有機會從國外的團隊裡學,但很少有機會實踐。畢竟外企在中國有研究院的並不多。

趁年輕,應該多試錯。

我之所以推薦第一份工作從民企做起,是因為民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犯錯,改正,這一切都是圍繞人展開的。它能給你的機會,絕對比眼前多幾百元的薪資要值很多。

應屆生很難在三年內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目標,這期間尋找目標的最好方式就是犯錯。越年輕,犯錯的成本越低。而且在知名民企很容易跳槽到外企。

外企,如果一開始就在這類企業工作,很少有犯錯的機會,更像是溫水裡的青蛙。工作時間久了,跳槽到一個流程,技術都一般的公司裡,很難適應那樣的環境。這一點很多從外企跳去民企的人深有感觸。

但民企缺乏系統性的培養,不易技術突破和管理能力的快速升值。而這些缺少的能力可以從外企補償。

剛離開民企時,我常常結合外企當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去回想,當初在民企這件事如果這麼做會不會更好。

甚至有時在開英語會議時,回想起如果在民企時,有外國人來參觀是不是可以表現一番。

從民企走出去,到外企以後會深知它的不足是如何在外企解決掉的。但知道了以後,如果沒機會實踐,就會失去它的價值。

所以,最需要你的地方,可能還是民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