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曙猿」復原記

“世紀曙猿”復原記

世紀曙猿山西垣曲盆地中始新世晚期(約4000萬年前)世紀曙猿復原圖(史愛娟繪)

1916年,北洋政府實業部顧問、瑞典科學家安特生在垣曲寨裡村土橋溝發現了在中國土地上第一塊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黃河猴化石,隨後又多次調查、發掘,研究出的成果開啟了中國古近紀地層及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序幕。

1992年小浪底水庫即經興建,為搶救庫區脊推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合作,組建了野外考察隊,於1994年至1997年對垣曲盆地進行了調查發掘,在垣曲寨裡村發現了一對完整的帶有幾乎所有牙齒的曙猿下牙床化石,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有關曙猿化石材料,這也是高等靈長類的重要的最早期代表。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及時向世界發佈了這一消息,20世紀末在中國的這次重大發現,適逢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建館100週年,為紀念自然科學領域的雙重盛事,中美科學家把垣曲發現的這種曙猿命名為“世紀曙猿”。

“世紀曙猿”復原記

世紀曙猿化石

垣曲自然博物館世紀曙猿展廳以地質研究、科普教育和文化旅遊為主要功能定位,展示內容以垣曲盆地古近紀地質為基礎,“生命進化為線索,以中、晚始新世的世紀曙猿為核心,演繹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和人類進化史。為了更好地把世紀曙猿面貌復原,給陳展增加色彩,給公眾提供豐富的展品內容,更好地發揮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對垣曲文化旅遊起到推介作用,我產生了在展廳陳設世紀曙猿復原雕像的想法。

由於工作關係,我多次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就世紀曙猿研究進行諮詢、查閱資料,2016年獨立完成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世紀曙猿概覽》一書。通過童永生老師的引見,我有幸拜識了陳平富老師,向他贈送了《 世紀曙猿概覽》圖冊,並把世紀曙猿復原一事的想法告訴了陳老師。陳老師給我推介了古人類復原雕塑專家張建軍先生。張先生訥於言敏於行,欣然接受了我的請求,擔當了製作雕塑工作全部任務。

張建軍是我國古人類學專家、高級工程師,成果等身,學術論文有《新型脊椎動物化石粘接加固劑的引進及試用比較》《怎樣再現古像雄姿》《從北京猿人到南京猿人的面貌復原》等,雕塑作品有北京猿人、南京猿人、陝西大荔人、半坡人女性、山頂洞人、藍田人等。

經過協商討論,我和陳平富老師負責提供世紀曙猿完整的一對下頜骨、腳踝骨等有關資料和化石標本,作為製作依據:張建軍老師通過查閱有關曙猿文獻資料,以化石標本為依據,深思熟慮後開始了世紀曙猿復原雕像的創作。

張建軍老師在修復南京猿人是這樣說的:依據頭顱骨骼復原動物的生前面貌則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好的作品才會被安放到博物館的展廳內長期陳列展出;一個人一生能幹成一件事, 有一定的保留價值,並流傳給下一代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認認真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次的曙猿復原雕塑也不例外。

曙猿這種動物,既有低等靈長類的特徵,又有高等靈長類特徵,是由低等靈長類向高等靈長類過度時期的一種小型的靈長類,與現狀的眼鏡猴大小相近。世紀曙猿下頜骨長度只有1.5釐米,科研專家曾推算出世紀曙猿身長大約20釐米左右,依據正型標本下頜骨的大小計算出世紀曙猿成年個體體重的幾個數據估值範圍在91克至179克之間,相等於兩個拳頭大小。根據得到的數據,同時參考江蘇溧陽發現的中華曙猿的化石以及復原圖以及世紀曙猿下頜骨、腳踝骨等資料,再依據絕大多數靈長類都棲息在樹上的事實----樹上生活意味著腳下沒有土地可支撐,因此必須用四肢把握樹幹----首先繪製出了生態圖 (見題圖,史愛娟繪),而後採用1: 1的比例數值,使用精雕油泥進行雕塑。創作過程中考慮到雕塑感,減少了樹枝的比重;雕塑動物形象時,既要加強穩定性,又要體現出樹棲性動物四條腿加上尾巴對翻制模型帶來很多麻煩等多種因素,因而採用了蹲式姿態,讓曙猿重心下移,穩定在樹杈上。

在細節處理上同樣充分依據了科研成果。在眼睛結構上,曙猿和所有高等靈長類相近,視網膜上有被稱為視凹的結構,沒有照膜;而低等靈長類沒有視凹卻有照膜。視凹是視覺最敏感的地方,具有視凹的動物一般都具有特別敏感的視覺,這與晝行生活方式有關,而照膜用於反射光線,通常與夜行性生活有關。根據這些生活習性資料,張建軍老師在雕塑世紀曙猿形象時,改變了以往的設計思維,調整了眼部的體量和麵部突頜度。

“世紀曙猿”復原記

世紀曙猿雕塑(張建軍)

在材料上,張建軍老師合理應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技術來再現世紀曙猿。經過一番科學、嚴謹、同時又不乏靈感的創作,曙猿雕塑形象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現在已經成為垣曲自然博物館的一件明星展品。它默默地與觀眾相視,似乎在向人們娓娓道來一段人類由高等靈長類一步步地演化的變遷史,引導著公眾認知自然、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垣曲自然博物館 呂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