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別沒自知之明

之前參與過一次 樂客學院 的 mini talk ,主題是“阿里的菜鳥物流模式好,還是京東的自營物流模式好”,樸叔的觀點是:

討論什麼都脫不開一個時間性,如果跳出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大家討論就沒有意義了,就像如果回到原始社會,當然是自營物流哪有什麼第三方服務商

有能力別沒自知之明

而這個問題也是一個自帶時間性的問題,京東自建物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化物流不足以支撐它的需求,而且它也是從一兩個大城市開始做,然後就狂打概念,而現在社會化物流分工越來越細,各環節廠商越來越專業,資源整合服務的效率越來越高,後續再做產品的夥伴,一定不需要考慮自建物流的

而且現在都強調匠人精神,聽說過哪個匠人做產品還要停下考慮一會兒物流的事情麼,好東西,大家多等一兩天甚至一兩個月都是能接受的

反觀京東,從大產品觀角度講(小米劉德曾說過:公司就是一個大產品),京東的產品就是平臺,而劉強東看到了落差,將高效物流作為產品的一部分,所以其實對京東來說不必分開談

上面物流這段算個引子,其實扣題的是下面這段,因為大家討論完正題,開始跑題了,引子是有個人說了一句話,人有多少本事做多少事兒,自然有些人跳出來反駁,人應該挑戰自己之類,創業者居多,可以理解。樸叔認為這句話說的不能說不對,只是稍有偏頗,我舉了一個例子:

《大秦帝國》中,秦始皇滅了五國,志得意滿,使王翦將兵伐楚,王翦說要非60萬人不可,親王覺得王翦人老膽怯,李信稱將兵20萬可下楚,始皇也覺得楚之氣數已盡,貶了王翦,結果李信初小勝後大敗,幾至全軍覆沒,始皇親出宮致歉請王翦復出

這個故事說明,當時只有王翦對自己的實力看得清,李信就是幹了夠不著的事

此前,平五國除了邊界對峙,真正滅國之戰都還是比較快,並且用計的多,只有打楚國王翦用的是陣地戰,雙方各陳兵60萬對峙1年多,楚國不露敗象,非常難啃。因為,雙方皆知是最後一戰,均無“計”可施,是武將正面角力,背後是真正的國力比拼

有能力別沒自知之明

SO,人有能力可以自信,但一定要認清自己當下的情況,要做剛好夠不著的事情,而不是怎麼都夠不著的事情

我知道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舉出很多例子反駁,我這裡說回一個觀點,就是時間線,放在更長的時間線上,一個人不得已上路了(創業也好、建國也好),一直被環境迫著成長,運氣又比較好,最後成功了,並不代表他一開始能力就達到了後來的水準,也不代表一開始他就瞄準了最後的目標,劉邦、朱元璋誰知道自己能在亂世活多久,俞敏洪起初只是開了一個線下培訓學校賺些錢,他們起初都做了逃不掉的事情(運氣好沒死)或者剛好夠不著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