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董小姐,敗也董小姐

火藥味十足下的反轉

2017年8月30日,techweb連續發了兩篇新聞,分別是美的與格力的年中業績,似乎回應前陣子美的在空調市場佔比追平格力的消息,這次在業績上也有了對比,美的上半年淨利潤108億也高過格力的94.5億


成也董小姐,敗也董小姐

按說,格力同比48%的增長不可謂不亮眼,上述的業績對比也說明不了什麼

但樸叔仍然想問一個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格力如果堅持只做空調,是否一定會下滑?

格力多元化擴張之路確實緩慢,很多砸向市場的新品也都不見迴響。就筆者看來,根本原因不是格力擴張決策和執行慢,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玩,多年來董明珠建立起來的嚴謹近乎古板的企業文化,這在互聯網時代變得及其不和諧。在空調技術創新上可能輕車熟路,但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卻不得其法?

事實上恰恰是2014年格力電器發起了20多年來的首次價格戰,導致其營收下滑;而美的依靠小家電和冰洗業務的增長彌補了空調營收的下滑

格力的敵人

愚以為格力的敵人不是美的、海爾,也不是小米,而是自己。董明珠是上個時代的精英,為了格力犧牲巨大,其事蹟也成為一代楷模,很受敬仰,卻有可能是這個時代的末路梟雄。雖然在言論上仍然強硬,在公眾面前仍然不遺餘力的營銷自己的格力空調,但如今的時代處於一個巨大的

交叉路口,也是機會入口:一個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時代

成也董小姐,敗也董小姐

吳曉波曾經講過,中國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由短缺經濟過渡到了過剩經濟,並且日漸形成了一大批新中產階級,大概在兩億左右,這兩億的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遠大於六億網民,他們更關注的是品質,而不僅僅是廉價和可用,早前歐美和日本都經歷了這個階段,樸叔每個去過日本的朋友都對日本的設施和產品人性化程度感到驚歎,其背後的原因都是消費升級,從這點來看似乎格力符合這個要求啊,質量過硬、技術前沿、品牌價值高。但早期的用戶恐怕更關注省電、耐用吧,這是早期格力成功迎合了的消費取向

現在面臨的則是,在新的智能技術方面競爭對手並沒有落後到不達標的程度,市場也沒有足夠大到格力縱馬圈地,同質化競爭加劇

另一方面,年輕人喜歡新事物、智能化、交互貼心的產品,在這方面創新上格力至少並沒有領先,其次,格力是老一輩喜歡的品牌,年輕人並沒有多少忠誠度,他們見慣了小米、魅族、樂視這樣的快速崛起的有品質、夠酷、好玩的新公司,他們快速成為其粉絲,並體驗著玩的樂趣

而在小米在佈局的是智能家居、生態鏈,又將一切移動互聯,豈止就玩一個空調,何況相比手機、電視、路由器等產品,空調的可玩性還是極低的,但如果接入這樣的生態就大不一樣

早在2013年底,小米就成立生態鏈團隊,主要負責投資智能硬件公司。彼時,雷軍表示:“希望用小米模式複製100家企業,帶動整個產業上下游共同成長。”如今,小米的生態鏈建設愈見清晰

這些面向互聯網的扭腰凹造型,格力估計是很難做出來吧

董小姐吹過的那些牛B

話說 “董明珠一過,寸草不生” 這句話權當笑談,但成也敗也

成也董小姐,敗也董小姐

1、賭十億,看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能不能超過格力電器?

明年就到5年之期,目前看來小米贏面略小,在製造行業的波動中二者幾乎同步起落,小米輸在後發,但若從長線來看,本人仍看好小米,後發也有先至的潛力

2、“有人說我有點急。我急什麼?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它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

他們最重要的是偷走了用戶的心

3、“開機畫面必須是我,不是因為省廣告費,是我要告訴消費者,我是格力手機創始人,這是尊重消費者。”她還說,“我是真心要做手機,未來肯定要超過蘋果,所以也真心希望外界挑毛病並反饋回來。至今也沒有人建議我把照片去掉,只有人建議我換張更漂亮的。”

年輕人誰想看你,誰有空給你挑毛病,供應商誰敢給你挑毛病

成也董小姐,敗也董小姐

4、“格力手機未來目標5000萬臺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只要我們把手機做到最好。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思考怎麼做好手機。我們進入一個領域就要做行業的技術領先。”

看來是思考的不夠吧,“送”出10萬臺了麼?

言之過早還是敗局已定

若說格力和諾基亞的共同之處還真是有很多:比如:專利大戶、行業巨無霸、固步自封、無法跨越傳統技術向智能生態轉型的鴻溝

就像諾基亞CEO在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 我們輸了!

樸叔認為在格力來說這樣的結局幾乎已成定局,只是早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