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最近介紹了一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蒲劇、澄泥硯、麵塑等等,雖然東西都不大,卻凝聚了長達千年的精華。今天,最後一波非遺來襲,新絳剪紙。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李商隱的這首詩,就表達了過年時間剪紙貼於窗上的傳統民俗。其實,現在很多人在喜慶的日子還留有這些風俗,只是形式有了微妙的變化。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一把剪刀,流傳至今

新絳剪紙,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它越過唐宋元清,走過改革開放,直到今天,沒有隨著時間的遷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而更加有韻味。

幾千年的淬鍊,傳承的是精神和技藝,發展的是內容和形式。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剪紙內容從一開始的物候曆法到神話故事,從戲曲民俗到當今的現實生活,甚至孝、勤等傳統文化的剪紙形象也出現在古城西安的各個地方。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到2006年,“新絳戲曲人物”剪紙成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成了最大的問題,然而總有些人、有些家族在世世代代做著這些事情。

突破家族傳承的侷限,讓藝術走近大眾

剪紙作為全國民間美術的代表之一,是因為其戲曲人物的作品惟妙惟肖,數量也很客觀。想要有優秀的作品,剪紙人除了要有熟練的技術,而且要對自己所剪的內容有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否則剪出來的作品缺乏神韻。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剪紙人的作品和戲曲、國畫一樣,都是以形傳意。有時候會得其意,忘其形。作品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肖像畫”了。能夠剪出形、意上佳的作品的老一輩藝術家越來越少,新一代傳承人在哪裡?這是最讓人擔憂的。

段朋喆也出生在剪紙世家,她的父親是原中國剪紙研究會的理事段吉慶。現在大部分非遺傳承都是這種形式,父輩的事業,影響了子女的愛好,最後走上傳承非遺的道路。但是這樣的傳承只會越來越侷限。

段朋喆:剪紙的傳承,路在何處?

段朋喆帶著自己的技藝,參加運城文化藝術周、到學校向學生展現自己的手藝、出版《弟子規》等等行動,都是用自己的力量向世人推薦剪紙藝術。她希望剪紙可以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陣地,也希望剪紙能夠像許多優秀的文化一樣,經久不衰……

(PS:有沒有發現,新絳貌似是非遺的出產地啊!!!大家身邊如果還有特別優秀的人,也可以通過留言或者私信告訴小編。小編願意傾聽你們的故事,並且把精彩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運城微訪談”帶你認識更多運城的精英,瞭解他們的故事,我們時刻陪在你身邊!!!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