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本週熱詞:

2018年第38周(9月17-9月23日)的善德輿情熱詞是——中秋月,同心圓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事件回顧:互聯網+中秋,更具“流行範兒”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今年,隨著“互聯網+”文化的深入,中秋這個傳統佳節變得更具“流行範兒”。如今,在互聯網上,細化的中秋節之起源、風俗、文化、詩詞欣賞以及漫畫、圖解已具備矩陣態勢。頗為龐大的信息量,形成了公共知識的有效供給,在輔以“總有一款適合你”的精細化,增添網友與傳統節日之間濃厚的情感。這種在線,不僅把中國佳節的文化內涵給“烹小鮮”了,更應景地烘托出了節日該有的氛圍。藉助“互聯網+”,中秋節變得更有味道,中華傳統文化也在“古今”之間獲得了更大的張力。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看鑑善德:中秋月·同心圓·中國氣質

中秋是什麼?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中秋豐富的情感內涵。中秋月圓,是家的團圓,是夫妻團圓、親友團聚、家庭和睦……同心圓,這種滿滿的團圓味道,無疑是中秋最大的公約數。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中國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終高懸著一輪亙古不變的中秋圓月,並化為一種厚重的精神寄託。近年來,中秋的節日味道漸濃。人們發現,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有機耦合,不僅給漂泊的人們提供了團聚的契機和理由,更映照著大家對佳節所深蘊的文化價值的認同,這是心的迴歸,也是心的自信。它重千鈞、值千金,擦亮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寄託的是我們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培植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

中秋不是孤寂的狂歡,而是思接千載的心靈約定;節日不是簡單的聚會,而是品味傳統的文化盛宴。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中,明月,特別是中秋明月,是寫不完的詩,唱不停的歌,說不盡的神思妙趣。

無論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還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念,還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曠達;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寂寥,還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怒劍出鞘,還是“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熱血擔當,中秋節為中國人留下太多的慰藉與感慨,太多的遐思與想象,太多的滋養與浸潤,它們滲入每個人的血液,沉澱為中國氣質、中國性格。

一週好文: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你買好回家的車票了嗎?|《詩經·葛覃》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陰陽有什麼規律?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用4張圖告訴你,如何與不講道理的人講理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管子和墨子的慈善理念


咯牙的自來紅 老北京的念想兒丨尋找消失的老北京(一)

中秋月,同心圓丨善德周知錄2018年第38周


豐收節的“傳統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