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暴怒代表——董卓(圖片跟文章並無關係)

“暴怒”在基督教中被列為“七宗罪”之一。與“傲慢”、“嫉妒”、“懶惰”、“貪婪”、“饕餮”、“淫亂”同列,被視為萬惡之源。

我就來說說幾幅以憤怒為主題的名畫。

首先呢,我來從俄羅斯現實主義的巨匠伊利亞·列賓以很久以前的歷史事件為題材而繪製的作品開始。

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伊凡雷帝殺子》

《伊凡雷帝殺子》

伊利亞·列賓

1885年,油畫,200cm*254cm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1、翻倒在地上的座椅

2、畫面視角讓賞畫人產生成為“歷史性事件”的目擊者的錯覺。

3、伊凡雷帝拼命按住兒子的額頭,想要止住噴湧而出的血,雙眼因絕望和恐懼而圓瞪。

4、滾落在地的長杖,皺亂的絨毯。

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這對父子之間出現了在我們這些平民家庭永遠都不可能出現的矛盾,起因不過是正懷孕的皇太子妃因為身體不適,身著便裝出席了活動,此舉觸怒了雷帝,雷帝用權杖打了皇太子妃,結果導致其流產。

(因為穿著便裝參加活動而打自己兒媳婦,真是....果然家裡有皇位也不是什麼好事兒......)

兒子無法保持沉默,於是便於父親爭辯。雷帝雖然對自己的行徑感到後悔,但被人當面責備,反而又忍不住要發脾氣。一怒之下,條件反射地又揮起了權杖,可以說是當時一時之間無法控制自己。等到恢復意識冷靜下來,兒子已經殘血到地,game over了。

哪怕只有一瞬間,被瘋狂所支配也是可怕的。

然而從瘋狂中恢復清醒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我甚至能看到,雷帝瘦骨嶙峋的身體在衣服下的顫抖。


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伊利亞·列賓

1870~1873年間,油畫,131.5cm*281cm

俄羅斯博物館

1、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19世紀後半葉,貧困的體力勞動者們仍然只有家畜般的待遇。

2、因為營養不良而缺乏血色的皮膚,喪失希望的雙眼,無力下垂的雙臂,踉蹌的步伐。

3、背景像水墨畫般淡淡的處理,突顯出人物群的形象。

這幅畫的繪製背景,就是上述的雷帝統治時期。

何以“雷帝”?

伊凡四世是俄羅斯首個正式冠以“沙皇”(語源為拉丁語的凱撒)名號的君主,因其成功一統散佈在廣闊國土上的諸多大貴族以施恐怖政治而聞名。

因為他出生那天雷聲轟鳴,而且是個令人畏懼的暴君,所以在世便有了“雷帝”這一稱號。

伊凡四世從莫斯科公園的一介大公登上俄羅斯的寶座,經歷了無數次暗殺和臣下的背叛。連母親和妻子也被毒殺,才從種種權利鬥爭中殺出了一條血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越發殘暴。

這幅畫就是在“暴怒”之下的,最底層的人們的真實寫照。


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索菲婭公主》

《索菲婭公主》

伊利亞·列賓

1879年,油畫,202cm*145cm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1、膽怯的黑衣侍女

2、憤怒的表情令靠近者顫抖。

3、過去為索菲婭效力的槍兵隊隊長的屍體,為了刺激她而被吊在窗外。

4、因為與同父異母的弟弟彼得大帝爭權失敗而被囚禁的烈女索菲婭。

5、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諾沃傑維奇修道院中的一個房間。

提到索菲婭,我們能想到在《鹿鼎記》電視劇中,跟韋小寶不清不楚,一頓扯犢子的那個美女,有野心,但是腦子好像不是太夠用那個公主——索菲婭。

在這呢,就多說一嘴,真實的索菲婭,到底什麼樣?

索菲婭是羅曼諾夫家第二代沙皇阿列克謝的女兒。

阿列克謝死後,繼承人的問題就隨之擺上檯面。兩任妻子的孃家在國內都是實力派貴族,各自都想讓有自己家血統的後代繼承帝位,於是展開了激烈的權利鬥爭。

首先按年齡長幼,費奧多爾繼承了沙皇的寶座。然而他體弱多病,短短6年就駕鶴西遊了。接下來按順序輪到亦凡,哦不,是伊凡,然而伊凡有智障的問題......

於是,聰明的彼得(後來長成2米高大漢)繼位的派系,打壓了主張遵守順位繼承的派系後,彼得一世就此誕生了。

而對此舉措感到一萬個不服的,便是伊凡的親姐姐——索菲婭。她指使槍兵隊前往新沙皇及其母親的克里姆林宮,血祭了彼得的支持派,發動政變並獲得了成功。然後再次立伊凡為皇,自己攝政,掌握了實權。彼得成了有名無實的共同統治者,實際上母子二人被趕往鄉下。

在當時,所謂的公主,也就是一個慘字形容。歐洲諸國都不把俄羅斯皇宮中的公主放在眼裡,而沙皇又認為將女兒下嫁朝臣極不名譽(自己倒是舔個老臉娶臣子的女兒為妻)。因此沙皇的女兒們一輩子要麼只能在宮殿裡被金屋藏嬌,要麼就去做修女,根本沒有什麼幸福可言。

但是索菲婭根本不屑於這些,反而積極接受高等教育,並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出人頭地的機會。索菲婭的野心便是因為弟弟伊凡智商不在線,任由自己擺佈,即便當不上沙皇也可以攝政的身份統治天下。而這野心也如願以償了,索菲婭一上任,便立刻發行印有自己肖像的貨幣來彰顯權勢,用女皇一般的行動強化自己的地位。

索菲婭統治俄羅斯的六年間,與波蘭和清朝簽訂了和平條約等等,也做出了應有的成果,然而她因為兩次遠征克里米亞均以失敗告終而失去民心,民間對彼得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危機感之下索菲婭再度派出了槍兵隊,然而這次卻敗給了聚集了不滿民眾力量的彼得一方,結果索菲婭被囚禁與諾沃傑維奇修道院。

我們回頭看畫,在畫面右手邊的被封著的窗戶外,能看到一個被吊著的人影。這便是彼得的威脅.......

在房間深處還有一名一襲黑衣的侍女,用膽怯的目光觀察著事態的走向,其實害怕的應該是索菲婭才對,但是索菲婭的身上除了憤怒全無一絲膽怯之意,只有純粹的怒火!這怒火我想就是王者的怒火吧。

這件事之後,索菲婭雖免於處刑,但也被迫出家,被關到了修道院更深處。據說平時也有上百名士兵監視著她,可見,彼得對索菲婭發自內心的恐懼......


名畫七宗罪——帶你看名畫中的“憤怒”

《憤怒的美狄亞》

《憤怒的美狄亞》

歐仁·德拉克羅瓦

1838年,油畫,260cm*165cm

里爾市立美術館

1、臉的上半部分在陰影中,很難看清表情,但是仔細觀察能夠發現瞳孔瞪大,眼白上帶著血絲。

2、被伊阿宋追趕而逃進洞穴中的美狄亞,畫中是她猛一回頭的一瞬間,所以耳環還在晃動反光。

3、金髮的孩子眼含淚水,而黑髮的孩子視線則落在觀眾的身上。

4、鋒利的短劍在孩童柔軟的肌膚上落下陰影。

一個裸體的女性抱著兩個幼兒逃進森林中的洞穴,感到後面有人追趕,猛地一回頭,握緊了手中的短劍......若是不瞭解,或許以為畫中表現的是母親想要保護自己的骨肉的偉大母親的身姿。

錯!

她並不保護自己孩子,而是想殺了他們,

故事是這樣的:

希臘的英雄伊阿宋為了奪取金羊毛而遠征小亞細亞的科奇斯的時候,命運弄yin,科奇斯的公主美狄亞對這個侵略者一見鍾情了,你說扯不扯!

於是背叛了她的同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漢奸,走狗,賣國賊。

不只用魔法救了伊阿宋的命,還捨棄了祖國跟伊阿宋來到了希臘,兩個人沒啥事就生孩子玩,生了好幾個孩子。

但是自從伊阿宋回到希臘以後,就對美狄亞越來越冷淡(越來越冷淡還生孩子玩?)。

正巧的是,克里昂王的女兒也對伊阿宋抱有好感,對伊阿宋來說,這屬於一步登天啊,駙馬爺啊這是,於是向美狄亞提出分手。

希臘版陳世美拋棄妻子的故事。

這個美狄亞也是不一般,估計是天蠍座。表面裝作很順從的樣子,將衣服與寶冠送給了新娘,但實際上衣服上帶著劇毒,寶冠也是戴在頭上便會噴火!結果新娘,老丈人,都在劇毒跟烈火之下痛苦的死去了。見證了這一切的美狄亞隨便帶著兩個孩子逃跑了,而伊阿宋則追了過來。

畫中的美狄亞沒有絲毫的猶豫跟躊躇,只有瘋狂跟憤怒,一心只想在被抓到之前,殺掉孩子。這便是憤怒轉化為驚世駭俗復仇的瞬間。

待到伊阿宋趕到之時,一切都為時已晚,面對呆望著孩子屍骸的伊阿宋,美狄亞最後扔下一句“這就是你的鍋!”然後乘著飛龍拉的車騰空而去。(別問我飛龍跟車是怎麼來的,劇情需要)

“憤怒”的擬人像並非“用劍決鬥的二人”,而是“將自己衣服撕碎的人類”——憤怒的本質在於不僅會傷害他人,更會傷害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