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今傳散文:《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二者成就爲最高

陶淵明今傳散文:《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二者成就為最高

陶淵明今傳散文四篇:《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子儼等書》,以前二者成就為最高。《五柳先生傳》(見本章第一節)是一篇帶自敘傳性質的散文,文筆簡潔省淨,全文共百餘字,卻傳神入化地寫出一個高潔脫俗、安貧樂道的隱者,既屬夫子自道,而又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記》則通過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從而對現實社會的黑暗進行了反諷。

作者嚮往一個和平、安定、康樂、富足的社會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嚮往民風淳樸的人際關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沒有壓迫剝削的平等制度,和樂恬靜、純樸敦厚的美好風俗,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為後代人世世追求呼喚的人間樂土。在寫法上,以紀實手法寫虛構故事,頗具奇趣。在語言上,自然簡潔而極生動,“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均有以少勝多之妙。

淵明今存辭賦三篇:《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閒情賦》。《歸去來兮辭》作於彭澤掛冠之時,全篇流溢著詩人擺脫官場返歸田園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隨之流暢輕快,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以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本篇首段寫辭官之喜,“歸去來兮”,是一聲自由的召喚,又是歸返自然的歡呼。接一反問,“田園將蕪胡不歸”,強化了歸去的決心。繼之痛悔以前口腹自役的仕宦之路,末寫輕鬆愉快地踏上歸程。中間兩段則欣快地想象著即將重新開始的田園生活,不但有怡人的風景,而且有溫暖的感情。末段則以議論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樂天順化的人生態度。擺脫官場世俗的羈絆,返歸田園與自然,以求得內心的寧靜與恬適,成為後世文人脫離世事矛盾糾纏,返歸精神家園的一條共同道路,幹百年來有無數文人高唱“歸去來”而歸隱田園,顯示了《歸去來兮辭》無限的思想及藝術魅力。

另兩篇賦,則又一次顯示陶淵明創作的豐富多樣性。《感士不遇賦》是傳統題材,自董仲舒《士不遇賦》以來,代有繼作。淵明此賦亦是感嘆才志之士往往不遇,自古而然。此文感慨悲憤,情緒強烈,與淵明大多作品的平淡風格不侔。尤可注意的是《閒情賦》,其中寫到曾對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極為細膩,譬喻妙切,辭采綺麗: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發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而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菌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悽飈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綿邈。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十願十悲,角度各個不同,然無不巧妙妥帖地傳達出作者熱烈纏綿的情思,與陶淵明淡泊的人生境界迥異。但這也說明陶淵明曾經有過的大膽熱烈愛情,並具有寫作抒發這種愛情的美妙文字的能力。而且,也說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語言實在是“豪華落盡”後的“真淳”。

陶淵明還有韻文五篇。其中《扇上畫贊》、《詠史述》兩篇均為題詠;祭文三篇,而以《自祭文》為較有特色,表現了作者歸耕不悔的心情。“勤靡餘勞,心有常閒”,田作雖苦,而心常適然。末尾說到生死觀念,“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表現出對死亡的達觀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