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企業「聯姻」能夠實現「雙贏」嗎?

學術研究和實踐操作矛盾嗎?古人曾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放在今天來看,這顯然不夠準確。不久前,記者在參加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舉辦的“2018百所高校創新人才順德行”活動中,找到了更加有力的答案。

“校企合作”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各種場合。很多論文、書本中給這個詞賦予了類似的定義:“職教體系構建”“市場化辦學”“現代學徒制”“產學研創一體化”……總而言之,都沒有脫離開校企共建、合作發展的理念。

設想一下,作為一名大學生,你在畢業之前就能夠了解甚至協助解決企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那在招聘會上,你該有多麼搶手?同樣,一家企業,既藉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完成了技術攻關,又承擔了育人的社會責任,你的口碑也會節節攀升,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校企合作”真的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記者在與電子科技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賈春陽的談話中,受到一些啟發。在賈春陽看來,若讓學生“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並且能夠“唱好歌”,“校企合作”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通過這一模式,可以讓學生能夠儘快瞭解市場需求,從而腳踏實地做好研究。

長沙理工大學電氣學院將課堂搬進了企業,學生們拜工程師為師傅,學習與機械相關的基礎知識;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與綠地控股組建校企合作平臺;同濟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和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商之一科思創攜手發展循環經濟……

這些都是校企合作、共促發展的好例子。一方面解決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方面滿足了學校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校企“聯姻”正適逢其時,但也重任在肩。此次“2018百所高校創新人才順德行”活動中,吉林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商學院副教授楊絮飛提出了“校企合作”做不實的困境。這就有可能造成學生無法真正融入企業,也會導致學校和企業資源的雙重浪費。

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中國民主促進會宜興市委員會朱仁標曾提出,從學校層面看,應該主動轉變觀念,讓學生走出課堂,培養和鍛鍊他們的實踐能力,充分激發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企業層面看,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深入企業。從學生層面看,勇於投身於當地的現代化建設,在深入社會、接受鍛鍊的過程中,以新的更高的視野,去奉獻青春熱情,收穫別樣的精彩。

記者曾在新聞採訪中接觸到一些因為“校企合作”獲利的人。江蘇徐州有130餘年的採煤歷史,因而地面塌陷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其中,潘安湖為採煤塌陷區域。長期以來,中國礦業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與地方政府、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服務地方和行業。30多年,從塌陷區到生態湖,潘安湖的變化正是校企校地協同創新的一個縮影。

一直從事塌陷區治理相關研究工作的中國礦業大學卞正富教授曾坦言:“在校企合作中,除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最為寶貴的就是我們探索而得的經驗。”

“校企合作”的主語是學校和企業,這也就註定了這個模式需要出力和受益的必須是這兩者。兩方聯動,共同發力,才能找到“校企合作”的最優解。

此次,107位學者專家親身感受順德、體會順德、瞭解順德,併為“科技順德”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記者瞭解到,活動結束後,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南建忠根據與廣東申菱集團對接時瞭解到的企業需求,聯繫本校相關專業的教授,將技術反饋給企業,西安的徐教授將再次來企業現場,確定合作細節。

在記者看來,“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校辦學育人的模式之一,它跳出了應試教育的陰影,幫助學生將視野聚焦於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但“校企合作”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亟需得到更好的解決。如何更好地利用企業資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我們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