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戰國時期按主流的史學觀點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個時間段魏國的君主有九位: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假。筆者在前兩篇文章介紹了前四位,本文接述其餘五位。

第五位:魏襄王為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他在位之時,魏國土地沒有喪失,魏國兵力也在增強。魏襄王時魏國與秦三戰兩和的過程中,魏國國力是如何復甦的。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影視劇中的魏襄王

第一戰、從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晉與秦大戰。公元前318年,魏襄王即位之後,繼承了魏惠王后期的外交政策,合縱攻秦。魏、韓、趙、楚、燕相約起兵攻秦。這是東方國家的第一次合縱,雖然失敗,但還是對抗秦東擴起到了積極作用。公元前317年,秦攻韓趙聯軍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齊攻趙魏聯軍於觀澤(今河南清豐縣)。這一年,雖然三晉戰敗,但秦國也並未佔領修魚,齊國也並未佔領觀澤。因為從以後史書的記載來看,此二地還屬三晉。究其原因,秦孤軍深入,後又被三晉擊回函谷關;齊國還不是三晉聯合的對手。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公元前316年,魏國軍隊應當有一次反攻,因為上一年,秦軍與韓趙激戰於修魚,韓趙聯軍被斬首八萬二千,秦軍當也損失不少。並且公元前315年,《古本竹書紀年輯證》記載:“今王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即陽,戰國魏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南),向為高平(今河南濟源市南)。”從韓歸還魏地,能看出來公元前316年魏國軍隊有一個收復西方失地的過程。之所以被韓佔領是因為公元前317年秦軍西進過程中韓為抗秦主力,而魏為東方與齊戰的主力。所以魏國在主力東調之時,把西方的一些據點讓韓國來防守。現在韓軍損失太大,魏軍在結束東方戰事之後,又集中兵力西進擊秦,收復東方失地,同時韓國把原來的一些魏地還給魏,魏國在陽和向築城以抗秦。

公元前314年,秦國軍隊展開了反攻。《史記魏世家》:“秦使樗裡子伐取我曲沃(今河南陝縣西南),走犀首、岸門(今山西河津西)。”同一年,韓也與秦戰於岸門。當是韓魏聯軍與秦軍在現在的山西河津與秦作戰,韓魏戰敗。岸門之戰非常慘烈,秦國進攻了一年,才佔領岸門,斬首韓軍一萬,魏軍成功撤離保存了有生力量,這表明秦國東擴受到了韓魏的頑強抵抗。這次戰敗之後,韓魏與秦進入了疆持階段。從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秦與三晉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戰爭,雙方兵力損耗非常大,秦國雖然取勝,但秦國東擴沒有成果,如要東擴還得繼續與三晉大戰,雙方拉鋸戰之下,秦也不會有結果。所以雙方選擇了和解。

第二階段,秦與魏進入了魏襄王時的第一次和解期(從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13年,《史記魏世家》:“秦 [來]立公子政為太子。與秦會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朝邑鎮西南二里)。”魏國和韓國打不過秦國向秦求和。秦國之年以答應是因為秦國從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與三晉連戰五年,兵力損耗也非常大,但並沒有佔領東方領土,秦國要調整擴張方向。公元前312年,秦國開始攻楚。奪楚國漢中之地。公元前312年,韓魏助秦攻楚,南至鄧(今湖北襄樊襄陽鄧城)。

公元前312年,魏國“擊齊,虜聲子於濮。與秦擊燕。”可見魏國此時國力還是很強的。百萬大軍不是吹出來的。公元前311年,魏國又攻衛,拔列城二。《史記魏世家》:“伐衛,拔列城二。”《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八年,翟章伐衛。前310年,《史記魏世家》:“與秦王會臨晉。張儀、魏章皆歸於魏。”前309年,張儀死於魏。公元前308年,魏襄王又與秦武王會於應地。繼續與秦保持友好關係。公元前307年,《史記六國年表》:“魏太子往朝秦”。但在同一年,“秦擊魏皮氏,未拔而解。”秦魏又進入了戰爭期。

第二戰、從以元前307年到公元前303年,秦魏進入了魏襄王時的第二個戰爭期。秦國在和楚成功和休養生息了四年後,於公元前308年,發重兵攻韓宜陽,同時與魏會於應,以避免魏國幫韓國。而魏國於公元前307年還派太子朝秦,秦國成功分化韓魏。韓軍苦戰一年,於公元前307年被斬首六萬,韓國戰敗。秦國佔領宜陽和武遂(現在山西垣曲南)。當韓軍主力被秦消滅後,秦國馬上暴露出本來面目,開始攻魏。公元前307年,《史記魏世家》:“魏哀王十二年,秦來伐我皮氏(今山西河津南),未拔而解。”秦國在打完韓國後馬上來攻打魏國。魏國的和平幻想破滅。其實這本來就是秦的既定策略,攻韓之後攻魏。《古本竹書紀年輯證》記載:“今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疾西風。”《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十三年(前306年),城皮氏。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翟章救鄭,次於南屈。”韓魏在外敵面前再次聯合,秦國懾於韓魏聯合,歸還韓國武遂。前305年,秦楚會盟於黃棘,同時《史記魏世家》:“秦來歸武王后。”表明秦要對魏發動大的進攻了。前303年,《史記》:“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秦攻魏,取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晉陽(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封陵(今永濟西南黃河渡口)。又再度攻取韓地武遂。同年,齊、韓、魏因“楚負其縱親而合於秦”(《史記·楚世家》),三國聯合攻楚。楚懷王以太子橫為人質,向秦求救。秦遣客卿通率兵救楚,三國軍隊退去。公元前302年,韓魏迫於秦的壓力,再度向秦求和。

第二和、公元前302年,韓魏迫於秦國的進攻和秦楚聯盟,向秦求和。前302年,《史記六國年表》:“魏與秦會臨晉,復歸我蒲坂。韓太子嬰與秦王會臨晉,因至咸陽而歸。”

公元前301年,秦攻韓取穰(今河南鄧縣)。齊國乘機聯合韓魏。而韓魏也迫於秦國軍事壓力選擇與齊結盟。為什麼呢?因為秦楚聯盟的形成對齊國形成極大威脅,同時秦國東進是必然要消滅韓魏的。而公元前301年,秦國進攻韓國的穰,就是一個信號,這件事把韓魏逼向了與齊國結盟。其實公元前303年,韓魏齊三國就結盟攻打楚國,但由於秦救楚,三國軍隊退去。楚國為了表示感激,送太子橫入質於秦國。公元前302年,韓魏本來又倒向了秦國一邊,但是公元前301年,秦國又攻韓國的穰,所以就把韓魏逼得與齊結盟。而這件事的運作者就是齊國之相孟嘗君。

在合縱成功後,孟嘗君就向楚國發動了攻勢。公元前301年,三國對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垂沙之戰。齊、韓、魏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雙方隔沘水(在今河南唐河境)列陣,相持達六個月之久。齊將匡章派人探測水情,楚軍射箭,齊軍不能靠近。後來有牧羊人告訴匡章楚軍多之處為水淺之處,匡章大喜,派精兵夜襲楚軍,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楚將唐蔑被殺。聯軍乘勝攻佔重丘(今河南沁陽北)、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懷王派太子橫為質子於齊求和。而楚國的盟友秦國,並沒有救楚,反而藉口楚太子橫逃回楚國,也進攻楚國,並於公元前300年取楚襄城,殺楚將景缺。齊韓魏三國敗楚之後,把下一個目標指向了秦國。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第三戰、前299年至前296年,魏兩次與齊韓合縱攻秦。公元前300年,楚國敗於四國之後,於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又與秦國會盟。結果這次會盟,楚懷王被他的外甥和妹妹給扣在了秦國。秦國乘機大舉攻楚,取八城,下一年又取楚十六城。前299年,韓魏與齊會於韓國,正式結盟,並立韓公子咎為韓國太子(原來的太子嬰親秦)。公元前298年,韓魏齊合縱伐秦,攻至函谷關,黃河、渭河之水絕一日,可見戰爭之激烈。而司馬遷在這裡又用了他的“隱筆”,沒有寫戰爭的結果,也沒有寫死了多少秦軍,只寫了一個河、渭絕一日。這場戰爭秦軍戰敗。公元前296年,三國再次擊秦,秦軍再敗。這次秦軍被打的招架不住了,開始求和。秦國歸還了韓國武遂和河外(黃河以南)之地,歸還了魏國河外和封陵之地,秦國勢力退出函谷關。那麼三國為什麼不乘勢攻秦呢,因為三國不團結。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子魏昭王即位。我們縱觀魏襄王之世,魏國是沒有喪失土地的。並且也沒有魏國被秦軍斬首多少的記載,所以魏國在魏襄王時期國力是有所恢復的。這歸功於魏襄王的外交政策,雖然有的時候並不光彩,如韓與秦激戰而不救,但客觀上保存了魏國的軍隊,為公元前296年的合縱勝秦奠定基礎。諡號為襄:闢地有德曰襄 、甲冑有勞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執心克剛曰襄 、協贊有成曰襄 、威德服遠曰襄,魏襄王是名符其實的。

第六位: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子魏昭王即位。下面是《史記》所記載的魏國在魏昭王時期失地記載:前295年,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今許昌襄城)。前293年,佐韓擊秦,秦敗我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將喜。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地方二百里。魏入秦河東地四百里。前289年,秦客卿錯擊魏,至軹(今河南濟源),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7年,秦拔我新垣(山西垣曲)、曲陽(河南濟源西十里)之城。前286年,魏納秦安邑(今山西夏縣)及河內(今山西南黃河北一部分)。前283年,秦拔我安城(今河南原陽),兵至大梁(今河南開封)而還。前276年,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那麼為什麼魏國在魏襄王時土地沒有喪失,並且在公元前296年,還收回河外和封陵;而到魏昭王即位後,國土開始大面積喪失。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韓魏聯軍被斬首24萬,是魏國之後國土大面積喪失的主要原因。這二十四萬人是韓魏防守西方的有生力量,一旦被屠殺,韓魏很難在短期之內再組織一支防守西方的大軍。並且韓國在前二十年內連損十五萬軍隊,所以這二十四萬應當是以魏軍為主,從主將為魏將犀武,也就是公孫喜也能看出來。魏國在魏襄王時,打不過就跑、就求和,懂得保存有生力量,終魏襄王世,是沒有被秦斬首多少萬的記載的,而魏昭王一上臺,就被斬首了最少十二萬(從韓魏各一半推測)軍隊。

第二、失敗的外交政策。魏襄王時繼承了魏惠王后期合縱抗秦的外交政策,所以有三次合縱抗秦之事,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298年,第三次是公元前296年。最後兩次是成功的,魏國收復了河外與封陵。但魏昭王即位後,沒能成功的團結齊國,在秦的大舉進攻面前單憑魏韓之力與秦作戰,是無法打敗秦國的。

第三、缺少將才。歷史上不缺以少勝多的案例,更何況伊闕之戰韓魏以二十四萬大軍對白起十萬秦軍,其實伊闕之戰,魏韓是應該戰勝的,但魏韓不能很好的團結協同作戰,最後被秦軍各個擊破。魏將公孫喜與秦將白起相比,軍事才能上是有差距的。魏國還是像魏惠王時,人才外流,可用之才很少,而在魏襄王時起用的厲害戰將犀首、翟章這時也有可能去世。歷史證明,有時候將才很重要,像戰國時趙國有趙奢、廉頗、李牧,秦國有白起、王剪。而魏國後期再無名將出現。曾幾何時,魏國吳起以五萬軍隊擊敗秦國五十萬大軍,而現在,秦國十萬人屠殺韓魏二十四萬大軍,真是時過境遷。這次大屠殺,從數目上看是僅次於長平之戰的一次,韓魏因此而失去的抗秦的能力,以後只有捱打的份了。

第四、魏襄王在公元前296年,雖收回河外和封陵,韓國也收回河外和武遂(山西垣曲南),但沒有全部收回秦國在函谷關外所佔的城池,這就為秦國進攻韓魏提供了東方軍事據點,秦軍不用長徒跋涉。東西方交通要道宜陽就沒有收回。而宜陽是中原軍事重鎮。韓國以前就常年駐紮十萬大軍,並且城池堅固,在軍事上地位非常重要,可南進、可北進、可東進,公元前307年,秦軍屠殺六萬韓軍得到次城。而公元前296年,韓魏也沒有乘秦軍求和收回宜陽,這就相當於讓宜陽秦軍可以與函谷關以西的軍隊對韓魏山西南端的領土形成包圍之勢,這就是為什麼秦國在魏昭王時期首先侵吞了魏國的河東與河內之地,讓魏國西方領地盡失。秦軍的策略是先在伊闕打敗韓魏軍隊、佔領伊闕(今洛陽南)這就斷了韓魏通過伊闕北上和西進之路。然後秦軍又佔領了軹城、新垣和曲陽,也就是現在河南濟源和山西垣曲,將魏國東西方領土從中斬斷,並對魏西方領土形成包圍之勢。最後奪取魏國河東和河內之地。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魏國在魏昭王前期失地六百里:河東四百里,河內二百里。秦軍繼續東進,於公元前283年佔領安城(今河南原陽),兵臨大梁城下而還,魏國已真正的淪為二流國家,戰國曆史進入了秦最強,趙楚第二,齊魏韓燕第三等的時代。

第七位:魏安釐王(前276年——前243年)。

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元年,秦對魏發起了進攻,白起為將拔魏兩城。同一年,趙也對魏發起了進攻,先是樓昌為將,攻魏幾(今河北大名東南),沒有攻克,十二月趙廉頗為將,將幾攻克。

公元前275年,秦相穰侯又拔魏二城,一直打到大梁(開封)城下,韓國派暴鳶率軍救魏,被秦軍打敗,斬首四萬,暴鳶逃入開封;趙廉頗為將,攻克魏的房子(河北高邑縣西南十五里房村)、安陽(河北臨城縣南)。面對秦、趙兩面進攻,魏安釐王無奈之下割讓溫(河南溫縣)等三縣(另兩地沒有記載),向秦求和。

公元前274年,秦派客卿胡繼續攻魏,拔魏卷(今河南南陽葉縣)、蔡陽(今河南上蔡縣西南)、長社(河南長葛市東),還有一城不知何地,共拔四城,斬首魏軍四萬。同一年,趙國沒有攻魏,但進攻齊國,燕周為趙將,攻取齊國昌城(河北冀州市西北)、高唐(山東禹城市西南四十里)。

公元前273年,魏、趙聯合進攻韓國華陽(今河南新鄭市北四十里華陽砦),華陽距韓國首都新鄭僅四十里,魏趙這是要滅韓,韓國向秦國求救,使者不絕於道,秦國開始不救。後來韓相請陳筮出使秦國,終於說動秦國出兵救韓。《韓世家》韓釐王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原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秦國派白起率大軍救韓,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而八日至華陽,打敗魏芒卯軍,並斬首魏軍十三萬,芒卯逃走,趙軍兩萬被沉河,趙將賈偃被俘。魏將段幹木主張求和,蘇代勸說魏安釐王不要割地求和,安釐王不聽,魏割南陽(河南南陽市周圍)以和。《魏世家》魏安釐王四年:“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秦從南包抄魏國,奪魏南陽地

秦國在通過對韓魏一系列的戰爭之後,把韓魏從楚國所奪之地盡數歸秦,於是於公元前273年置上庸郡,於公元前272年置南陽郡。《秦本紀》秦昭王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秦本紀》秦昭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同時也能看出來,秦國暫時結束了對韓魏的戰爭,因為秦於公元前272年佐韓、魏、楚伐燕。這也說明在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後,韓、魏通過割地給秦的方式與秦議和了。上庸與南陽之地很大,以這兩塊大的土地議和,秦答應了。這就像以前魏國每當一支重軍被屠殺就會以一大塊土地求和一樣。公元前331年被屠八萬大軍,割河西給秦;公元前293年被屠二十四萬,割河東四百里給秦。每次秦得到一大塊地就會答應魏的求和。而此時秦國穰侯掌權,還沒有采取遠交近攻之策,所以秦在與韓魏議和之後,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齊國。

公元前271年,《秦本紀》秦昭王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山東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堽城壩)、壽(山東東平縣西南),予穰侯。”這就使穰侯在東方的土地擴大了,穰侯原來在東方領有陶地,也就是現在山東定陶。這就是范雎說的,秦國作戰有隻為穰侯作戰的目的,范雎針對性地提出了遠交近攻。公元前269年,范雎在秦開始得到任用,秦昭王開始採用他的建議。公元前268年,秦拔魏懷(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公元前266年夏,攻魏,取邢丘(河南溫縣東)、懷。秦魏開始在今河南濟源與焦作之間爭奪土地,而這一帶是秦魏交界之處。這兩年的魏秦交戰也有秦昭王為范雎復仇之意,也就是逼魏國殺掉范雎的仇人、魏國的相——魏齊,大家可以參筆者文章《戰國時魏國流失的八個人才,其中有七人打得魏國衰落》。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大秦帝國》中范雎

公元前265年,范雎成為秦相,宣太后被打入深宮,穰侯被逐於陶,秦昭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對韓首先發起猛攻。前264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秦軍一直攻到韓國陘(山西曲沃西北),並在汾河旁築城。前263年,秦取攻韓南陽(今河南南陽一部分)。同一年,秦擊韓於太行,韓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前262年,秦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韓國太行道被秦攻取之後,韓國土地被從中斬斷,上黨及周圍之地韓國已無力再守,韓國盡失現在山西臨汾、晉城、長治之地。趙國在接受了韓國上黨之地(十七城)以後,也替韓國接受了秦軍的進攻。秦國是不會容忍自己的戰果被趙國得到的。因為秦奪韓之太行道的目的就是韓國北地,這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山西。並且北地不為秦所有的話,秦攻韓國南部背後是受敵的,不安全,所以對於秦國來說,只能與趙爭奪上黨。雙方在上黨地區展開了火拼。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是知道的,秦趙傾全國之力在此血拼三年,秦國坑殺趙軍四十五萬,東方唯一能與秦抗衡的國家衰落了,無力再與秦戰。之後白起本來想攻下邯鄲滅趙,但范雎受了趙國賄賂,也為了自已在秦國地位,阻止了白起。之後,趙國並沒有兌現向秦求和時答應給秦的城池,秦昭王大怒,再次攻趙,但已失滅趙良機,趙國已經組織起抗秦軍隊,楚魏也答應救趙。公元前257年,聯軍大敗秦軍,並乘勢追擊,三晉收回部分河東失地,秦與晉雙方基本以汾河為界。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大秦帝國》中穰侯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大秦帝國》中白起

從公元前256年開始,秦國又對韓趙展開猛攻。前256年,秦將軍摎攻韓,取陽城(河南登封市東南告城鎮附近)、負黍(河南登封市西南大金店鎮),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前255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前254年,韓王入朝(秦),魏委國聽令。前250年,秦拔趙榆次三十七城。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驁伐韓,取成皋、滎陽、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前248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前247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初置太原郡。自此年,秦國把公元前257年為三晉所奪回之河東地(山西東南部)又全部奪回。在此形勢下,東方各國又形成了一次合縱,在魏國信陵君的帶領下,率領魏、趙、韓、燕、楚五國軍隊與秦進行了河外(今山西南黃河之外)之戰,擊敗秦軍,秦將蒙驁敗逃,直追至函谷關,三晉又收回部分失地。秦用反間計於魏國,派人入魏祝賀信陵君為王,這根本是沒有的事,但是魏安釐王免去了信陵軍的將軍之職,合縱伐秦失敗。東方錯失一次翻盤機會。之後秦國再次反攻,奪取失地。前246年,秦王政初立。秦拔趙晉陽(太原)。前245年,秦麃公將卒攻魏卷,斬首三萬。前244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篸、有詭。歲大飢。

第八位:魏景愍王(前242年——前228年在位)。前243年,魏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愍王。信陵君無忌卒。秦乘機拔魏篸、有詭。前242年,秦將軍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魏國在魏景湣王元年,失去二十城,魏都大梁以西之地盡失。

戰國時魏國的九位君主(下)

第九位: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前228年魏景愍王去世,太子假即位。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將王翦率軍攻大梁城,魏將龍陽領兵,拼死抗秦,阻秦軍十餘日,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終兵敗而降,魏國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