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周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近日,新華社最新一期《瞭望》週刊刊發了兩篇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關的報道,分別為《當代“后稷”教民稼穡》和《邵明安:情繫黃土矢志報國》,對學校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和邵明安院士的先進事蹟進行了報道。不得不說,這樣一份思想性和可讀性都非常高的權威雜誌,在一期之中同時刊發兩篇關於同一所高校的報道,實屬少見!

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週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當代“后稷”教民稼穡

驅車駛入中國“農科城”——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教稼園內的后稷雕像巍然聳立。相傳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農官,4000多年前在楊凌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滄海桑田,4000年後的今天,楊凌上萬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接過後稷的薪火,常年紮根於此,做育種研發,搞作物推廣,培養農技人才,指導農民科學務農……靠天吃飯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科研支撐下的現代農業。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大”)專家先後引進與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50餘項,累計示範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超過500億元。這些新時代的“后稷”,為佔全國總土地面積52.6%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撐,改善農村面貌,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劉佔德是西農大的教授,陝西獼猴桃產業首席科學家。與他初見是在西農大的獼猴桃試驗站,他手裡拿著幾個不同品種的獼猴桃和一根枝條,若不是肩上揹著相機和電腦,幾乎與普通的關中老農無異。劉佔德說,育種跟育兒相似,需要日復一日地關照。就獼猴桃而言,培育和發現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10年。為了不漏掉果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關鍵數據,他們的團隊要把每年的絕大部分時間留在遠離城市的獼猴桃試驗站,幾乎無假期可言。

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週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為了選育抗凍品種的獼猴桃,50多歲的他要冒著嚴寒和風雪爬上人跡罕至的山野。“人能涉足的地方,野生獼猴桃都被破壞得嚴重,只有人難涉足的地方,才可能找到被大自然挑選下的優質基因。”劉佔德說。

據不完全統計,西農大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農業科研人員總數已超過9000人,加上他們帶出來的農村“土專家”,這支當代“后稷”隊伍已達到萬餘人。從獼猴桃專家劉佔德到葡萄酒專家李華,從核桃專家劉朝斌到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從水土保持專家程積民到馬鈴薯專家單衛星……當代“后稷”們的故事無不令人動容。

邵明安:情繫黃土矢志報國

他生長在南方的魚米之鄉,卻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為研究水分在乾旱半乾旱土壤中的運動軌跡,他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為黃土高原生態恢復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邵明安。

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週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多年來,邵明安通過對黃土高原植物與水分關係實驗獲得的大量數據,終於研究出根據土壤水分的再分佈過程推求土壤導水參數的新方法,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該領域相關參數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問題。因成果卓越,他曾獲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土壤物理學界的肯定。

作為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的工作場所多在荒郊野外。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仍堅持每年在野外試驗站住上一段時間。在位於陝北的神木試驗站駐站時,為儘可能地多獲得一些實驗數據,邵明安經常凌晨5時和學生一起上山採集樣本,8時下山分析實驗數據,16時再上山,天黑後才回來。7平方公里的小流域,他走了不知多少遍。

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週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儘管已當選院士,但邵明安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與土壤打交道,我還會堅持下去,帶領更多年輕人致力於土壤科學研究,爭取讓我們的下一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罕見!一期兩篇專訪,新華社《瞭望》週刊讓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建校80多年來,歷代西農人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傳承“誠樸勇毅”的校訓,用“紮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繫三農;甘於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將論文書寫在三秦大地,將成果分享給千家萬戶,一代代西農人用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自己的使命擔當!

歡迎大家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

部分素材來源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