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弦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河北石家莊趙縣泥溝絲絃戲是歷史悠久的古典戲種之一, 民間流傳在石家莊地區的絲絃分為三大家,即泥溝絲絃、藁城張名鋪絲絃和高邑丘村絲絃,其中尤以趙縣泥溝絲絃最為悠久,傳承達300年之久。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以高亢嘹亮,韻味濃厚,粗狂蒼勁而著稱。當地有“三里地外聽絲絃”,“聲音打著跟頭就來了”之說,說明其清脆高亢,真假聲結合巧妙,韻味細膩委婉。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在老藝人口傳身授中傳承下來,絲絃大家何風祥,人稱趙州紅,祖籍北何家莊村,幼年拜泥溝絲絃老藝人郝老鵬為師,得其真傳,表演細膩逼真,有“活蘇秦”之稱。同時,絲絃名家王永春幼年也得到過郝老鵬多方指點。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1957年何風祥,王永春進京演出絲絃《扯傘》,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併合影留念。據泥溝八十歲老人以及趙縣文化館原館長趙凌霄回憶,何風祥、王永春多次到趙縣看望郝老鵬。郝老鵬弟子遍佈石家莊地區,泥溝村張金鐸幼年跟郝老鵬的弟子小椅兒、文常學戲,後到石家莊和平絲絃劇團隨何鳳祥學戲,回村後在本村絲絃劇團唱主角。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村過去由於家庭貧困,人們為了餬口而學戲,因此家家有學戲、唱戲的,人人都能來兩句。以戲為媒,喜結連理的藝人大有人在。在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上世紀90年代由於劇團缺乏資金,人才接不上,劇團被迫解散一些藝人被迫改行,只有少數人仍堅持搭班演出,或唱唱紅白事,或走走“喇叭班”。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在五六十年代,曾在石家莊周邊縣市活動演出。趙縣每年的四月初八廟會,九月九廟會都能聽到泥溝絲絃。當時演出不收戲錢,都是四五十人自帶行李,吃住在農戶,但表演認真,做戲細膩,1979年後才逐漸收戲錢,用以購置服裝道具。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不但能演像《煤山》《金鈴記》《調寇》《紀陽關》等二十餘出傳統劇目,而且還能緊跟時代步伐,排演新劇目,如《看閨女》《審椅子》《牛欄春暖》等膾炙人口的現代戲。尤其以傳統戲《頂燈》《訪崑山》等著稱,其絕技、絕活令人佩服,頭頂一盞燈,不用手使燈從頭頂一直挪到後背,時而鑽板凳,時而打滾,燈卻不離其身,常常贏得滿堂彩。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演唱的調式一般是c調,但在傳統戲《調寇》中則唱老調演出,伴奏中的板胡則在原絲絃演奏基礎上通過倒把去演奏,唱腔全部音域在兩個八度,下方八度用真聲演唱,上八度用假聲,最後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尾腔翻高的唱法是絲絃戲的地方色彩更為濃郁和突出。板式有一腔分三板,頭、二、三板,老調、宮腔、越調、垛腔等。伴奏樂隊樂器有板胡、笙、笛子、琵琶、板鼓、大鑼、鐃鈸、手鑼等。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的表演具有潑辣,誇張,淳樸的藝術風格,各行當講究身段、做派,尤其講究特技功夫,如發功、水袖功、帽翅功等。

火遍石家莊的趙縣泥溝絲絃以高亢蒼勁、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著稱

泥溝絲絃主要劇目有《出慶陽》《反洪洞》《忠保國》《金鈴記》《下河東》《鳳凰山》《頂燈》《訪崑山》《紀陽關》《戰馬超》《花打朝》《楊金花奪印》《算糧登殿》《崇禎吊死煤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