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爲何焦慮?2B戰場的頻頻失利

沸沸揚揚。

騰訊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在國慶前成為科技圈最大的話題。

從傳言到坐實,騰訊在原有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的基礎上,增加了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無論內部外部,一致指向騰訊是為了企業級業務。馬化騰對此次調整講得很清楚,認為這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升級,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也就是2B的企業級業務。這個戰場上,騰訊努力將目標瞄準阿里,但騰訊在2B的頹勢,甚至敗勢,並沒有讓外界看到可以一戰之力。


騰訊為何焦慮?2B戰場的頻頻失利


互聯網再次洗牌的機會

不只是騰訊,BAT、JMD這些互聯網公司,均將重心轉至2B業務,誘因在哪?

直觀來看,C端消費增長放緩,B端增長則才剛開始,在2B業務上爭奪市場,意味著可以繼續做著增量市場的生意。

長遠看,產業互聯網帶來的是不遜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更意味著格局的大洗牌。

騰訊上一次組織架構調整衍生出的“賽馬制”,幫助它沒錯過移動互聯網的列車。百度沒趕上移動互聯網,幾年之間快速跌出BAT梯隊。這一次騰訊若趕不上產業互聯網的結果也顯然。

騰訊,不得不焦慮。

但這樣的調整是恰逢其時,還是為之晚矣?從虎嗅日前發表的《騰訊的焦慮》一文,到今天眾多媒體自媒體的報道,一系列評論均表達著兩個共同論點,一是“來得晚了”,二是迫於壓力。

阿里雲的碾壓

雲、大數據、AI,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技術,阿里雲已經碾壓騰訊雲。

在李彥宏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理念很好,但要再等等”的2010年,阿里已經成立了阿里雲公司。馬雲讓從微軟空降過來的王堅來引領這項業務,雖然面臨內外的巨大質疑,阿里依然堅持自己搞雲計算的底層技術。馬雲說:“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時至今日,阿里雲已成為可以和AWS、谷歌雲以及Azure比肩的雲服務提供商,騰訊雲還在苦苦追趕。國內市場數據的更明顯,據IDC報告顯示,2017年,阿里佔45.5%的市場份額份額,騰訊10.3%,中國電信7.6%,金山雲6.5%。

釘釘猝不及防的衝撞

阿里雲代表底層基礎設施,釘釘則是應用的代表。如果說,阿里雲的碾壓,是騰訊對未來判斷失策的必然結果,釘釘的殺出則讓騰訊猝不及防。

阿里雲重在雲計算、大數據、AI,是基礎設施,是底層,靠的是積累、是實戰、是技術壁壘,騰訊雲難以追趕。

可前端應用層卻一直是騰訊的擅長之地,流量+資本的打法一貫嫻熟,卻為何被釘釘打得打得難以招架?

阿里釘釘出現之前,騰訊已有企業QQ、RTX,甚至釘釘出現時,微信企業號如日中天,2B企業紛紛擔心會被吃掉。但微信企業號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也並沒帶給2B行業多少變化,反而後發力的釘釘卻在短時間內完成超車。

事實上,釘釘是阿里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驚喜。來往失利後閉關研發、低調發展,連馬雲都是在拜訪分眾傳媒時,才知道阿里有“釘釘”這樣一款產品。

產品、玩法、打法的迥然,可以說是在傳統2B裡野蠻衝撞,有人喜歡有人牴觸,但誰也不能否認釘釘讓傳統的企業服務市場煥然一新。而這種衝撞,也讓騰訊不知如何應對。

從2015年5月正式對外到今年3月,不到三年時間,釘釘從0到超過700萬企業客戶,用戶也早已突破1億。這樣的釘釘,不是簡單地在挑戰騰訊的2B業務,可以說已經挑戰到騰訊的社交根基,已經威脅到增長放緩的微信。

在釘釘頻頻挑戰微信之後,曾經有媒體爆料稱,馬化騰在內部會上說“像幹掉來往一樣幹掉釘釘”。

微信企業號之後,騰訊也先後對外推出過騰訊企點、企業微信、TIM三款2B領域的應用產品,但時至今日,這些產品要麼已經消失,剩下的也沒能取得他渴望的戰果,甚至沒讓騰訊看到追趕的希望。

未來科技賦能的大山

虎嗅《騰訊的焦慮》一文中這樣評價,“當前的落後並不可恥,真正值得憂慮的是未來的發展。”確實,真正值得憂慮的是未來的看不到希望。

界面《逃離溫室騰訊》一文揭露了騰訊的“穩定文化”,騰訊的互聯網文化和架構正在消失。而在頂層戰略上,騰訊也欠缺設計,看不到追趕上的希望。

阿里雲、釘釘之外,阿里還有“NASA計劃”,以及達摩院這個承載了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面向未來,阿里佈局眾多,而騰訊呢?

或者說,阿里雲、釘釘、達摩院是現在的結果,根源上騰訊焦慮的不只是眼前的被碾壓,更是對未來佈局的缺乏,是阿里在雲、大數據、AI、IOT、量子科技、芯片、生物識別等前沿科技的領先佈局。

在互聯網時期,1998年成立的騰訊,1999年成立的阿里和2000年成立的百度是年齡相仿,各有所長的三巨頭;

移動互聯網時期,百度錯失,短短几年跌出“BAT”行列;

在產業互聯網,最大的市場機會是利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做新科技賦能者,幫眾多企業、甚至政府機構提高效率、創造價值。

然而,在新科技賦能的未來場景中,阿里,甚至百度都已先行一步,騰訊還在蹣跚學步。如很多媒體報道的,阿里的2B業務中並未將騰訊放在心上。

這樣的騰訊,不得不焦慮,不得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