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今天跟大家聊聊挑選房子的技巧。

注意,如果要選最好的房子,當然是香蜜湖的高檔別墅啦。

問題是剛需沒那麼多錢,手裡就這點緊巴巴的預算,房子不可能十全十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捨才是最聰明的選擇呢?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市區老破小 VS 郊區高大上

也就是地段和房屋新舊,小區品質之間該優選哪個。

總價一樣的情況下,建議在滿足基本居住面積需求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距離市中心更近的。

比如深圳龍崗,北京五環附近、上海外環附近一帶,雖然現在房價也很貴了,但如果買不起市中心,買這一帶,能最大限度平衡自身居住需求和未來投資保值的需求。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多層 VS 電梯高層

多層得房率高,物業費低,更實惠,高層有電梯,上下樓輕鬆。

年輕人體力好,其實多跑幾層樓無所謂,反而可以強迫跑樓梯健身。

年紀大的就hold不住了。

所以你買的房子,現在或預期未來10年內,不會有父母或家裡其他老人同住,更建議買多層。如果有父母要和你同住,建議電梯房。

當然考慮到現在地皮這麼貴,現在新房還是以電梯房居多了。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低層電梯房 VS 高層電梯房

電梯房的價格,一般樓層越高越貴,因為樓層越高,私密性越好,視野越好,也不易受地面噪音汙染。有人為了省錢,就選低層的。

那為啥還要買電梯房呢?買1-5樓的電梯房,還不如直接買多層呢。但樓層高又太貴,錢不夠,怎麼破?那就買中間樓層,比如總高20樓,買9-10樓。

私密性夠好了,看出去視野夠開闊了,一般人也不會恐高,萬一電梯壞了,樓梯也勉強爬的動。關鍵是價格也適中。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地鐵房 VS 非地鐵房

我認為,真正的地鐵房,是冬天一碗湯的距離。

也就是大冬天,你端著碗湯,從家走到地鐵站,湯還是熱的,這才叫地鐵房。

步行500米內的距離,是真正毫無瑕疵的地鐵房,標準放寬,最多也不能超過1000米,步行不超過10分鐘。但這種房子,往往房價比周邊的高出一截。

但是地鐵真的很方便,未來一二線城市堵車會越來越嚴重,停車會越來越困難,地鐵出行是大勢所趨。

所以我認為剛需最優選擇是買準地鐵房,也就是距離地鐵站步行1-2公里之間的房子。注意,我說的是步行距離,不是直線距離,綠化帶、河道、天橋,這些交通阻礙都不能無視。步行2公里,還是有點距離的,但好在有共享單車,也就幾分鐘的事。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正規商品房 VS 小產權房

很多人買不起正規商品房,就想買相對便宜的小產權房,可以嗎?如果是剛需自住,很差錢,又急著買房,沒得選,當然只能買小產權房。如果想投資,就算了。

普通住宅 VS 商住兩用樓(酒店式公寓等)

同上,能不買就別買。不懂理財的人,投資時的本能考量就是買價格便宜的。

比如買基金,小白就會覺得淨值1元的肯定比淨值2元的更划算。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淨值2元的基金更有投資價值。買房也一樣。一線4萬,四線1萬,是一線太貴而四線太便宜嗎?錯,明明是一線便宜到令人髮指,四線貴到讓人崩潰。貪便宜,萬萬使不得。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面積大 VS 戶型正

總價一樣,有的房子面積大,但戶型不正氣,要麼不是南北向的,要麼房間不是橫平豎直的,要麼房間是錯位的,要麼有很長的過道,除了走路什麼都不能幹。有的房子面積小一點,但戶型很正氣。怎麼選呢?

我更建議選戶型更正氣的,可以通過後期的裝修設計,把戶型正的優勢最大限度釋放出來。如果一味追求面積大而在戶型上讓步,裝修會很頭痛,以後住起來也會覺得各種不舒服,各種浪費。房價這麼貴,戶型正的房子,才能把每一平米都充分利用起來呀。

準備買房的看過來


從投資角度看,重要程度是地段>小區>房子。

從自住角度看,重要程度是房子=地段>小區。

這就是“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