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紡產品真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看著相同質量差別老大了。

家紡產品是與我們身體直接接觸的,雖然與食品藥品比較危害小,但是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合格產品對身體的危害。主要問題有: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色牢度、水洗尺寸變化率、纖維含量等指標不合格等。家紡產品為何會出現致癌物等各種違規情況?

家紡產品真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看著相同質量差別老大了。

致癌物源於供應鏈

據瞭解,家紡產品的相關國標——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將紡織產品分為三類:嬰幼兒紡織產品(如床上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如床單、被套)、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如床罩、窗簾)。三類均禁止使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以前家紡產品多使用塗料印染,塗料中含芳香胺較多;隨著對外貿易要求及國內標準的不斷提高,逐漸淘汰掉塗料印染,改用活性染料、分散染料或進口染料,對人體更加環保。實際上,芳香胺、甲醛等多出現在染化料和印染助劑中,大多數家紡企業只負責後續的成品加工工序。家紡產品生產的主要流程是:家紡企業設計圖案,向印染廠下訂單,包括對面料的各項指標要求等,印染廠根據要求採購面料、印染花色,家紡企業對面料送檢驗收後,經裁剪、縫製、工藝處理等環節制成成品,出廠檢驗合格後上市銷售。“後面基本沒有產生前述致癌物的因素。”

家紡企業不應推卸責任

國內的家紡企業很少生產面料,一般都是外購。而8、9月的兩份報告檢出的問題,包括染色牢度、芳香胺、水洗尺寸變化率、pH值等都屬於供應鏈,即做坯布、印染環節發生的問題,並非在家紡企業的生產線上發生。但這並不表示家紡企業可以推卸責任。不管其是到面料廠自購面料,請印染廠印染,還是直接到印染廠採購,家紡企業都應加強前道關口的質量控制和原料檢測,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廠。

之所以檢出芳香胺,一是上游供應鏈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明知有害仍然要用;二是部分家紡廠商為了節省費用,沒有對原料進行檢測,讓不合格產品成了漏網之魚;三是一些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有限,採購面料量小,在跟供應鏈廠家對話時話語權相對較弱,質量控制能力較差。

根據產品類別不同,檢測項目和費用也不同,“一個面料做全套檢測要幾千塊錢,而一個四件套總共才賣一兩百元,一些小廠家就省去了檢測的環節。”朱曉紅說,她瞭解的某品牌家紡企業,每年光送檢費要一百多萬元。很多家紡企業主要渠道是進商場銷售,部分商場甚至要求每個批次都出具檢測報告,對廠家來說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網銷產品價廉物不“美”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家紡產品開闢了網絡銷售的新渠道。許多已售上千件的暢銷床品,用戶評價仍不乏差強人意者——一款標價210元、圖示為佈滿粉色和紫色花朵的被罩,顧客評價有“實際被罩是單色的,和圖片有差距”、“沒成分標籤,有點失望,實物沒圖片好看”、“東西顯舊”等。其他產品中,“看起來像舊的一樣”、“次品”,甚至“被套破了一個大洞”等也並不鮮見。

家紡產品一分錢一分貨,從棉花的品質、紗織的粗細、織布的密度到印染的染料,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質量和環保要求,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許多網銷產品雖然便宜,但不能排除小廠家為了價格做產品,而太低的價格肯定會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