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玉屏巍巍幾十裡,雲霧繚繞入天際”玉屏山聯結雅安與洪雅兩地,明張可述嘉靖《洪雅縣誌》記載:“雲佔山縣西南七十里”。又因形同一屏風故又名:“玉屏山”。玉屏山也是茶馬古道的分支,是洪雅花溪場、觀音場、東嶽場、天宮場與雅安城區、草壩、嚴橋場、宴場的最近的道路,也是兩地茶葉、山貨等物資交易的主要的必經之古道。玉屏山有人工林海,也有自然生長的林木,其形狀各異,造型獨特,山上空氣清新,野生動物眾多。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玉屏山森林

玉屏山有人工林海,也有自然生長的林木,其形狀各異,造型獨特,山上空氣清新,野生動物眾多。山泉潺潺而流,林木水草生長茂盛。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玉屏山泉 是玉屏山下居民的飲用水

隨著玉屏山旅遊的開發,國慶節的遊客越來越多,對上山的車輛也進行了臨時的交通管制。玉屏山的山泉的可以直接飲用的,作者家的水也是引此山泉,對於玉屏山的開發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以千年文脈的文化底蘊為依託。玉屏山從北到南滋養山下數十萬老百姓,山下的農田灌溉,人口動物的飲水,皆是玉屏山的水流。千年靈池清澈見底,滋養了玉屏山脈由北到南的歷代文人俊傑。“千年文脈、永典聖山”的水依然涓涓流淌著。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唐從祥與羅玉軍(老師)

2018年10月2日作者在唐現雲(父親)、羅玉軍(花溪小學教師,系作者的小學語文老師)的相伴中對玉屏山的僅存的石碑進行了考證。由於作者的老師與父親,均生活在玉屏山下,年輕時經常上山撿柴、割草,一個來回就是一天的時間,對山上的情況比較熟悉,為了更能瞭解玉屏山,三人便開始了國慶節的玉屏山“旅遊考古”活動。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從祥與父親合影

魏巍玉屏,南北橫跨;千年文脈,古道茶馬,雲山野樵,伐木薪碳;

三口竹篙,雅紙傳下;溪流潺潺,飛仙大河,方便行人,架橋三洞。

據說此橋是通往雅安的大道,連接西北的“飛仙閣”,連接“力善寺”在往西南至“佛子巖”,是到雅安的茶馬大道。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飛仙閣大河溝石橋

在幾經周折後,作者父親憑著以前上山背柴經過的道路,在一片水竹林的掩映下,在雜草叢生的小河邊看見一長滿青苔的石橋,當地人叫“三洞橋”、“大河溝”。石橋有兩個橋柱支撐,上面搭三通石板,石板厚度有10餘公分,每一石板大約有2米,重幾噸,並有兩塊大石板相互連接,三塊大石板並排拼接架成石橋。下面河流湍急,兩邊竹林茂密,水流往下後飛奔出玉屏山“明月峰”的巖口,分流直下百丈,便是“花溪飛水崖”。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玉屏山參天大樹

在石橋邊有一參天柳杉樹,一個人也難環抱,作者父親正站在樹下摸看仰望,也許的這山的人對這山的樹獨特情感,看見這顆近半個世紀長成的樹不得不想去摸一摸,看一看。在當年“伐木撿柴”經過時的小樹苗,不經意的幾十年後成為了參天大樹。作者父親與老師也開玩笑說山上變得自己也不認識了。這正是:

“青年伐木拾薪忙,哪管路邊小樹苗;

春秋風雨數十載,石橋杉樹已成材。”

正在感嘆又想著當年記得的大石碑在哪裡去了?作者父親突然看見在幾米外的石碑,又驚又喜。石碑的頂蓋帽簷已脫落,青苔長滿,在尋找雜草輕輕擦後,碑記文字逐漸呈現: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石碑

明崇禎十一年歲官戊寅年孟秋月盂蘭日之吉 生員(明代秀才 鄉試) 陳蘇 譔 (立):“《飛仙閣大河溝碑記》:餘童年讀孟氏書至歲十一月徒扛成十二月輿梁成而民未(病)涉水常所擎節三美曰濟人之行有(然)是月告成問記於余余感其事因恩邑西之地名大河溝X巖怪水聲稱古飛仙真 採湍激(滔)雨集也時而清流悠徐行潦盡也往來月望XX且卻橋固所X通其X而 X時洪庵創建久之傾頹漸成苔徑邊有釋子廣相非餘異派毅然任之曰僧其心洪X之如 X所不得踵頂者歟幸而叩諸檀越眾力湊成功圓果就彼岸登矣而餘更有說X先世紅巾XX籍來洪扦界於茲亦甚不少(代:欵 誠懇)詔祖德援建橋功合(戊)右功德歷百千萬億而不朽有如斯貴 明崇禎十一年歲官戊寅年孟秋月盂蘭日之吉 生員 陳蘇 譔 白邦柱 張坤 募緣建橋釋子 廣相 上同師普來 下徒宗兆 宗定 侄徒 XX 祖遠 徒孫 XX 舉人 陳(蘊) 代舉 陳衛策 周獻 周鑾 陳光現 陳元升 陳烈 陰陽士等 ”。(注:相關內容 有待整理更正!)

該碑文記載玉屏山“飛仙閣大河溝”的來歷及地理位置,記錄屬於交通要道,大河氾濫無法渡河,由社會各界捐資修建的歷史,是古人智慧的體現,也是玉屏山歷史淵源的重要物證。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細心清理

“飛仙閣大河溝”與“飛仙閣”有40餘分鐘的路程,玉屏山“飛仙閣”是傳說葛洪修道成仙之處,在各代的史書中均有記載。晉葛洪的記載在《華陽國志》中提及:“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陵死,子衡傳其業-------。”此處出自晉葛洪著《神仙傳》雲:陵(張道陵)“沛國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此無益於年命’隨學長生之道。得皇帝九鼎丹法,欲合之--------聞蜀人多淳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於弟子入蜀,住鶴鳴山《後漢書-張魯傳》‘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忽有天下人-----授陵以新正一明威之道。陵授之,能治病。------其治病事,皆採取《玄素》(按謂《玄衄素書》……行氣服食,故用仙法,亦無以易。”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玉屏山“飛仙閣大河溝”歷史重現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今江蘇)人。出身江南豪族。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葛洪時間去陵未遠,居地則相隔萬里,而知其事詳實如此者,洪素慕道,取訪於其道徒甚多故也。‘出自《華陽國志》注’”可見葛洪與張道陵生活的相同時代,時間相隔不遠)。他以砍柴所得,換回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為號。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遊,只閉門讀書,涉獵甚廣。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師從煉丹家左慈學道,號葛仙公,以煉丹秘術傳於弟子鄭隱。葛洪約16歲時拜鄭為師,因潛心向學,深得鄭隱器重。鄭隱的神仙、遁世思想對葛洪一生影響很大,自此有意歸隱山林煉丹修道、著書立說。晉永興元年(304)葛洪加入吳興太守顧秘的軍隊,任將兵都尉,與石冰的農民起義軍作戰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願爭功邀賞,辭官往洛陽搜尋煉丹製藥之書。永興二年(305),北上洛陽,遇“八王之亂”,前路受阻。又因陳敏盤據江東作亂,歸途斷絕,遂流落在徐、豫、荊、襄、江、廣、蜀諸州之間。光熙元年(306),葛洪舊友嵇含任廣州刺史,委任他做參軍,葛有意去南方避亂,遂欣然前往----------。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葛洪像

大明欽定《四庫全書》中記載:“仙釋葛仙翁句容人晉時求丹砂乞為勾漏令後入蜀取雄黃於武都山得之色如雞色冠喜曰吾單成已後至洪雅之花溪因居巖洞存神養氣道成昇天嵓前隠跡尚存”。明嘉靖張可述《洪雅縣誌》中記載內容一致。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明《洪雅縣誌》記載葛洪

葛洪一生著述頗豐,《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該書分內、外兩篇。內篇20卷,論述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總結晉代前的神仙方術,包含守一、行氣、導引等,為醫藥學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外篇50卷,論述人間得失,世事臧否,闡明其社會政治觀點。全書將神仙道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聯繫,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體系之先河。《抱朴子》的問世,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述還有《金匱藥方》100卷,後節略為3卷,稱《肘後備急方》,內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對天花、恙蟲病等敘述是世界最早的記載。另有《神仙傳》、《隱逸傳》、《良吏傳》和《集異傳》等各10卷,碑誄詩賦100卷。洪雅多地有葛洪的“抱朴洞”地名遺址,主要分佈是花溪、柳江山間,還有葛洪花溪河“看花臺”,並記錄在明張可述《洪雅縣誌》中。

發現洪雅玉屏山明代《飛仙閣大河溝石橋碑記》

花溪河葛洪“看花臺”

但對於玉屏山有實物記載並不多,並作為完整的“石碑記錄”物證的發現是屬首次。玉屏山的各大寺院遺址也有殘碑段字,由於歷史原因終未倖免被毀。《飛仙閣大碑》也是僅存的石碑,但文字寥寥無幾,作者在2016年去考察時只可見“大明萬曆年”。而《飛仙閣大河碑記》明確了“飛仙閣”地名的真實性,並印證了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與官方記載,兩碑皆是明代的石碑。也為葛洪在“飛仙閣”昇仙的歷史增添了幾分真實感。《飛仙閣大河碑記》距今420年,石碑中記載有當時的舉人、秀才、高僧、陰陽士、地方老百姓等,也反映當時的人文歷史,共同捐資為社會公益不分身份地位。也是玉屏山老百姓在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玉屏山遺址眾多,歷代文人墨客遊歷後也留有足跡。“千年文脈,永典聖山”玉屏山的歷史將如山中的雲霧一般,慢慢地將展現出其獨特的歷史魅力!

“陵創五斗蜀山遊,葛洪尋道花溪壑;

玉屏三洞石橋修, 飛仙閣中足遺留。”

(文章編輯:唐從祥(玉屏山人) , 圖片:唐從祥 , 石碑文字整理:羅玉軍 唐從祥 ,特別鳴謝:羅玉軍 、唐現雲,相關歷史有待進一步考證,非商業用途,轉載註明出處,侵權必究!保護文物,傳承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