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江湖兒女》是一個關於漂泊的故事,從山西大同,到重慶奉節,再到新疆克拉瑪依。

但是,漂泊的人不是英雄,只是江湖兒女。他們在命運裡顛簸流離,從江湖出走,或相忘、或泯恩仇。

他們在黑暗的掩護下,落荒而逃。他們孤獨堅毅,奮力抵抗命運,可是在外人看來,他們的身影煢煢孑立,落魄如喪家之犬。

《江湖兒女》的英文名叫“Ash is Purest White”,暗含的意味是:涼薄世間,我們終將是時間的灰燼。

江湖:人情世道

賈樟柯的江湖不是傳奇式的,它是日常的,生活化的,是人情世道。

大哥郭斌的原型是一個在賈樟柯青春時代燃燒著飛揚荷爾蒙的“街頭大哥”,若干年後,賈樟柯再碰見大哥,發現他已是頭髮稀疏、身體發胖,蹲在院子裡呼啦呼啦吃一碗麵。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廖凡飾演少年賈樟柯心中的那位“大哥”)

賈樟柯頓時心神恍惚,多了些惆悵,下定決心要寫寫“江湖”。不單寫街頭的熱血,也寫寫時間對人的雕塑。沒想到他這一寫,竟寫出個跨度17年的故事,從2001年講述到2018年元旦。

賈樟柯是這麼形容江湖兒女的,“我覺得江湖首先是一種劇變、危機時候的社會,還有複雜的人際關係“。

影片開頭有這樣一段情節很能影射這句話。兩人因為債務關係,起了爭端,廖凡飾演的大哥郭斌擺出關二爺像後,心虛的那一方主動認錯,兩人竟握手言和,是給大哥郭斌面子?還是對關二爺的信仰?亦或者是江湖道義?誰也說不清楚,這便是複雜的人際關係。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所以,賈樟柯的草莽江湖你看不到一言不和,掏槍取命的快感,卻是看到了點日常生活下的人情世故。

影片中有一個特別點題的情節。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郭斌和巧巧走到荒野,郭斌說:“咱們這種人,遲早會被幹掉。”巧巧問:“咱們是哪種人?”郭斌回道:“江湖上的人。”

巧巧應道:“我不是江湖上的人。“郭斌旋即把槍遞給巧巧,巧巧接過,握在手上。郭斌對她說:“現在你就是江湖上的人了。”

巧巧不在乎道:“我看你是錄像看多了,哪有什麼江湖,又不是解放前,舊社會。”

郭斌思慮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是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便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賈樟柯的江湖就是在處理這個社會關係。

就好比你身在職場,你該知道如何恭敬上司,該知道如何嚴管下屬,知道如何攏絡同級,這是”規矩“,這便是你的”江湖“!

兒女:沒有英雄,只有時間的灰燼

說完江湖,再說說兒女。

郭斌和巧巧這對江湖兒女的愛情,可用二人入獄作為分水嶺。入獄前情深意切,出獄後化為泡影。

大哥郭斌在大同正如日中天,不料在街頭遇到了不知深淺的愣頭青,眼看著就要命喪街頭,巧巧拔槍朝空中開了兩槍。一夥兒被抓,巧巧一直不肯告訴警察槍是誰的,於是替郭斌背鍋坐了5年牢。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郭斌提早出獄,曾經的兄弟沒有一個來接他,他曾經的馬仔卻開上了賓利,在街上耀武揚威。他的自尊,他的好面子,讓他出走大同,到了奉節。當然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逃避。於是,巧巧這個幫他坐了幾年牢的苦命女人出獄時,他沒來接她。

巧巧情意仍在,一路南下尋他,他卻是躲而不見,對於郭斌而言,他的江湖已然分崩離析,回去沒有江湖可言了……

江湖兒女起於草莽,有頑強的生命力。

巧巧與郭斌分手後,面對著兇險的江湖,身無分文,她成了一個流連高檔酒店的詐騙犯。看到那些面相油膩、兜裡有錢的中年男人,就走上前去,告訴他:我妹妹懷孕了,你看怎麼解決?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張譯飾演一個被巧巧騙了的出軌男)

從山西大同流落到奉節,一個摩的司機想要佔巧巧的便宜,巧巧幾句話就把他支開,搶走了他的摩托車,摘下摩托車牌照後到派出所報警:這個牌照的摩的司機想要強姦我,進而,她通過警察把躲起來的郭斌找了出來。

通過這樣的騙術獲取生存,但卻獲取不到愛情。巧巧回了大同,開了麻將館。而郭斌,生意失敗後喝酒導致腦出血,下身癱瘓,坐上了輪椅,終究在40多歲的年紀選擇落葉歸根。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此時回到大同的他,儼然認命,淪為了命運的囚徒。他找到了巧巧,可是此番歸來已無愛情可言。郭斌身體衰老,行動不便,早年的豪氣萬丈被磨礪散盡,再怎麼看也不會想到曾是那樣的狠角色,而巧巧卻是破繭成蝶,從當年的軟弱中蛻變出女人的堅韌。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在影片末尾,巧巧推著郭斌出門。郭斌問她:“你恨不恨我?”她說:“對你無情了,也就不恨了。”郭斌問:“無情了,那你幹甚收留我?”巧巧哽咽道:“江湖上不就是講個義字,你已經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前半生跟你講情,後半生跟你講義,這便是這對江湖兒女的愛恨痴纏。

江湖兒女:對賈樟柯過去20年的回顧

《江湖兒女》將賈樟柯舊作中的很多重要元素串聯起來,賈樟柯說這是對他過去20年生活的總結。

《站臺》中的街頭文工團,《三峽好人》中的飛碟,《山河故人》中的葬禮和關公,這些在賈樟柯之前的電影中出現過的元素,這次統統都有,《江湖兒女》賦予了這些元素與之前作品相近但絕不相同的內涵。

這些元素成為了主人公輾轉各地的見證,也增添了江湖的 “漂泊”之意。不僅有過去的元素,《江湖兒女》彙集了賈樟柯以往電影中的情節和意向。

趙濤在《江湖兒女》開篇的造型和名字,和《任逍遙》中一模一樣,齊劉海的髮型,印有蝴蝶的衣裳。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任逍遙》中的巧巧在舞廳)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江湖兒女》中的巧巧在舞廳)

導演拍攝《任逍遙》時,恰好是2001年,這一年,也是《江湖兒女》故事的開端。

5年後,也就是電影中的2006年,巧巧出獄後,來到奉節三峽。這一段趙濤的造型,和《三峽好人》中的沈紅完全一樣。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三峽好人》中的沈紅)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江湖兒女》中的巧巧)

巧的是,2006年也是導演拍《三峽好人》的時間。在《三峽好人》裡,趙濤飾演的沈紅去三峽找丈夫郭斌,結果兩人離了婚。而《江湖兒女》裡,巧巧去三峽找當年自己捨身救的斌哥,兩人卻分了手。

對此,賈樟柯給出了一個合理又饒有趣味的解釋:巧巧在《任逍遙》中與那位縣城大哥的故事B面,在《江湖兒女》中展開了。

《江湖兒女》既是對賈樟柯過去電影的串聯,也是對他過去電影的提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過去電影中出現的人,代表著一段江湖的軌跡。只不過,賈樟柯這次用一個完整的定義,將這些軌跡概括出來了。

什麼是江湖呢?在賈樟柯看來首先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其次是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江湖中人就是在四處漂泊。所以,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漂泊的故事。

一如既往的底層敘事

無論是開始的大哥郭斌,還是後來的大姐大巧巧,無論是天光將暗時街頭擁擠的人流,還是陽光初照時小吃攤冒出的白汽,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很賈樟柯……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賈樟柯說,少年時他喜歡在馬路上看人,“那些往來奔走的人,總能給我莫名其妙的溫暖,有時候我突然會想:他們是否也跟我過著相同的生活,他們的房間,他們的食物,他們桌子上的物品,他們的親人,他們的煩惱,是否跟我一樣“。

這份少年的心事,成了賈樟柯一直以來的創作初衷,他曾經在北大做過一個演講:我有一個表弟,我二姨的孩子……他十八九歲就離開了家,到煤礦工作,我們之間話非常少,非常疏遠,非常陌生,偶爾笑一下……我每次看到他的面孔,我知道,我為什麼要一直拍這樣的電影,因為我不願把攝像機從這樣的面孔前挪走。

賈樟柯的江湖,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江湖

(賈樟柯的表弟,他曾在《站臺》中本色出演)

這一次,攝像機對準的不再是煤礦工人,而是黑幫老大。可即便是黑幫老大,也只是生活在一座火山邊,等待著火山或沉寂或爆發,並終將被燃燒成灰燼。

12年前,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和張藝謀導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一天公映。當時,賈樟柯說:我很好奇,想看在這樣一個崇拜黃金的時代,有誰還關心好人。

今天,張藝謀導演的《影》和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又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段上映,我也很好奇:在這樣一個捕風捉影的時代,有誰還關心真實的江湖兒女?

說說你對賈樟柯電影的感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