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光:把「開放創新之城」的定位目標落到實處

把“開放創新之城”的定位目標落到實處

中共保山市委書記 趙德光

結合近段時間來的思考,我就如何推進“開放創新之城”建設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8月10日至11日,省委書記陳豪在保山調研時,要求保山要立足於“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的定位,示範引領,重塑城鄉關係,把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機結合起來,兩項工作一起抓、兩個輪子一起轉,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把精明增長、緊湊城市和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智慧城市等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三個定位”為保山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定好了基調、明確了重點,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開放創新之城”,其定位在雲南範圍來講類似於廣東的深圳,分量之重、期望之高、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只要我們抓好了開放,抓實了創新,我們的山水田園和歷史文化就能“走出深閨讓人識”,助力發展促跨越。因此,實現“三個定位”的發展目標,重點在開放創新、要點在開放創新、難點在開放創新,全市上下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堅決摒棄“眼界小、膽子小、本事小、招法小、步子小”的舊思維,積極樹立“眼界大、膽子大、本事大、招法大、步子大”的新觀念,通過具體實在的項目、具體實在的抓手、具體實在的行動,努力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使開放創新成為保山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第一,要牢固樹立開放創新的大思路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從字面意義上講,開放就是打開大門、解除限制,創新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放創新之城”其要義就是利用外部資源發展自己,但這種外部資源我們能否用得到、用得到多少,則要看自身的主觀努力程度,也就是開放創新的能力和水平。縱覽世界強國崛起歷程以及先進地區發展之路,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善於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推動發展,善於利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謀劃發展,從開放中獲取不竭的動力,在創新中迸發無窮的活力。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不是中央給了多少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和創新。近年來,得益於開放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開放性、聚集性、持續性、創新性、跨越性的良好態勢,GDP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一。但也要看到,同先進發達地區相比,我們開放的步子還不夠大、創新的舉措還不夠力,外貿進出口總額、科技進步貢獻率、引進大項目大企業大品牌的數量等一系列反映開放創新水平的指標還很低。比如1至7月,我市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8.75倍,增幅居全省第3位,雖然數據看著很漂亮,但絕對值僅為994.7萬美元,這麼小的數字對保山的發展來說,基本掀不起什麼“浪花”。此外,一些幹部內陸意識突出,小農思想嚴重,想問題、幹工作始終跨不過“瀾滄江”、越不過“高黎貢”,習慣於關起門來搞“內循環”;有的言必尋據、行必問典,生怕邁早了步、走錯了路,總是在原地“打轉轉”,搞低水平重複;有的視野狹窄、封閉保守,總覺得老經驗才可靠、老辦法才管用、老傳統才穩妥,幹起事來畫地為牢、坐井觀天。這些問題與現象同“開放創新之城”的定位格格不入、相去甚遠。我們必須進一步樹立大開放、大創新、大發展的思路,把“站在保山看世界”和“站在世界看保山”有機結合起來,用開放的視野看問題,用創新的方法破難題,把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借鑑先進經驗,博採眾家之長,不斷提升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和水平,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企業勤勞之手各司其職、協同高效,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為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第二,要全面構建“一線兩園”的大平臺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走出去才有希望,關起門來永遠落後。歷史上的保山因開放而興盛,現如今的保山因開放不夠而落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雲南經濟要發展,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省委書記陳豪要求,保山要在對外開放中走在全省前列。我們要深刻認識到,21世紀將是印度洋的世紀,海權論之父馬漢曾指出:“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21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從地理位置上看,印度洋是當今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世界上1/4的商品要經此運往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所需能源的80%都從這裡經過。從經濟意義上看,印度洋周邊是世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全世界70%的錫、45%的鉻、30%的錳礦石、20%的銅、70%的黃金、85%以上的天然橡膠,波斯灣石油蘊藏量更是佔到世界的60%。保山地處滇西咽喉,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最便捷的陸上國際大通道,是全省唯一具有雙向開放通道的州市,在國家能源和貿易安全戰略中居於重要地位。隨著“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建設,為我們走向印度洋、擁抱印度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我們就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否則就只能是“望洋興嘆”,失去的將不只是一次機遇,而是整個21世紀。全市上下要進一步形成“不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不走向印度洋,保山永無翻身之日、永無跨越之期”這樣一種共識,堅定不移打好“一線兩園”對外開放牌,把保山工貿園區“園中園”、騰衝邊合區“園中園”作為境內產業聚集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把曼德勒繆達經貿合作區、密支那經濟開發區作為融入“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解決好產品和人員方便快捷地“走出去”“引進來”的問題,這是我們對外開放最大的平臺、最大的抓手、最大的本錢、最大的支撐、最大的希望。目前,“一線兩園”建設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下一步,要繼續加強與緬方的溝通交流,吃透他們的政策和法律,按照既定規劃有序推進園區基礎設施、標準廠房、配套設施等建設,為企業入園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要以省內第一個州市到境外興辦園區的闖勁,加強與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關部門的彙報溝通,爭取得到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五通”水平,力爭把“一線兩園”建設成為雲南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示範項目。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的消息,9月9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和緬甸計劃與財政部部長吳梭溫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政府關於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大家要重點關注這方面的動態,深入研究、主動對接,提前佈局、佔得先機。

第三,要重點做好工業聚集的大文章

發展是硬道理,跨越是硬任務,工業是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陳豪書記強調:“沒有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就沒有云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我們堅持“工業發展聚集為要”的思路,打破行政區劃,實行共建共享,突出隆陽、騰衝兩極帶動,充分發揮兩地的區位和資源優勢,舉全市之力打造工業聚集的保山工貿園區“園中園”和騰衝邊合區“園中園”,在有效解決一個縣(市、區)難以解決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產業服務等配套難問題的同時,也找到了一條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路徑。我們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做法,完善工作措施,圍繞“聚千戶企業、創千億園區”的目標,按照“龍頭與配套並重、生產與服務並舉、空間與要素集中”的思路,推動產業、企業、資金、人才和服務配套等向園區聚集,努力打造全省工業聚集發展的先行區、試驗區、創新區。要科學制定好發展規劃,既要對發展水平、開發規模、空間佈局、產業定位、功能配套等進行頂層設計;又要對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怎麼擺,關聯產業、輔助產業怎麼布,配套設施如何共建共享等問題作出系統安排,做到遠近結合、主次分明、梯次推進。要牢固樹立“發展靠招商、聚集靠龍頭”的理念,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中央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規劃和比較優勢,篩選重點攻關企業,制定點對點的高水準招商方案,引進一批經濟支撐力強、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的基地型、龍頭型、集團型企業,不斷壯大支撐工業聚集發展的中堅力量。要重點打好“水電硅材”工業牌,在穩步推進年產11GW單晶硅棒、年產5萬噸高純晶硅等重大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按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思路,重點引進缺環的企業,積極構築硅光伏、硅電子、硅化工和碳化硅產業鏈,全力打造雲南水電硅材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對大數據、輕紡等其他主導產業也要按照全產業鏈的思路,從原材料、初加工、成品、銷售、零部件等各個環節加強引導支持,加快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形成產業群。要堅持產城融合發展,積極學習借鑑呈貢、蘇州、新加坡等國內外先進發達地區經驗,高水平做好城市發展規劃,持續抓好“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壩區人居環境整治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教育、醫療、文化、商務和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設施建設,以最好最美的城市吸引產業、企業、資金、人才、管理在保山聚集,實現工業與城市的互促共進。

第四,要努力形成政策創新的大優勢

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其競爭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機制和政策之間的競爭,機制活發展就活,政策好發展就好。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我們堅持向機制和政策創新要動力、要活力、要競爭力,研究出臺了“51+49”混合所有制股權方式、“10+3”PPP融資方式、“5+8”標準廠房租購、“30+37”電價優惠、“5+5”購房扶持、“1+5”共建共享發展機制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吸引了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大品牌落戶保山,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穩居全省前列,成為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一匹“黑馬”。這些改革創新舉措,受到廣大客商的歡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有效提升了保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地方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在機制和政策創新上下功夫,既要學會利用自身的政策創新“行雲布雨”,也要善於依託國家相關政策“呼風喚雨”,從政策中找到對策、從劣勢中找到優勢、從短板中找到跳板。一方面,要用活用好現有的改革創新成果,對“51+49”“10+3”等相關政策,要結合實際情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該完善的完善、該調整的調整、該變通的變通,適宜單個用的就單個用,可以組合用的就組合用,需要全部給的就全部給,能夠分步給的就分步給,做到政策使用最優化、發展效益最大化、投入成本最低化,而不能不看對象、不分情況、不加鑑別,機械地照搬照套,對所有項目、所有客商都是讓利條款123、優惠政策ABC。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對接國家和省出臺的政策,就像陳豪書記說的那樣,向政策要錢,從政策裡面找到“黃金”。上級出臺的政策猶如“源頭活水”,如果你不想方設法開挖一條“引水渠”,它是不會自動流到你的“田”裡來的,開挖“引水渠”的過程也就是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的過程。現在大家廣泛糾結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並不是我國真正缺少資金,而是缺少資金有效流動與配置的政策機制。比如,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092.8億元和742.1億元,存貸比僅為67.9%,還有350億元的存款躺在銀行。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自己存的錢自己不能用,還要調給其他地方用,這是不是一個悖論?如果我們通過政策創新,把這組數字倒過來,讓貸款餘額超過存款餘額,甚至把資本市場裡的錢也拉到保山來用,就能很好地說明我們開放了、創新了、發展了。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展的奇蹟證明,改革力度有多大,發展成就就有多大;開放程度有多高,發展水平就有多高。

第五,要持續優化招商引資的大環境

良好的環境,對客商來講是最大的吸引力,對政府來講是最強的競爭力。一個地方的環境好,就會形成“窪地”效應,吸引更多的項目、資金、人才和技術;如果環境差,不僅外來投資者望而卻步,甚至連本土企業都會“離家出走”。2017年,在全省第三方州市營商環境評估中,保山市綜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這是來之不易的成績,也是我們的一塊金字招牌。但決不能就因此驕傲自滿、忘乎所以,抱著這塊招牌睡大覺,而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這塊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真正打造一個低稅費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五低”投資環境。要提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園區道路、電力、供水、汙水、天然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標準廠房、地下綜合管廊、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儘快解決好最基本的功能缺失問題,儘快把大工地變成大工廠、大產值、大發展。要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對現有審批事項進行再梳理,在不違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只要有利於產業發展、有利於客商投資、有利於項目落地,該精簡的事項全部精簡,該取消的材料全部取消,該壓縮的流程全部壓縮,該歸併的窗口全部歸併,實行“最多跑一次、一站式審批、一次性辦結”,對一些重大招商項目要探索實行“全程代辦制”,促進項目早落地、企業早投產、投資早見效。要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大力推行立即辦、主動辦、上門辦、跟蹤辦、公開辦的“五辦”作風,實行最嚴格的服務承諾制、最嚴肅的工作問責制、最嚴厲的限時辦結制,做到政策零停留、辦事零推諉、服務零距離、流程零障礙、違規零容忍,切實解決“善於應付而不善於服務”的問題。要提振作風建設水平。繼續抓好“賭酒賭博”“幹部走讀”等專項整治,用好“主題+專題”“重點工作專項評價”“重大項目定期督查”等辦法措施,努力形成“五馬競爭、萬馬奔騰”的幹事創業氛圍。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明察暗訪力度,對辦事拖沓、推諉扯皮、吃拿卡要、影響投資環境的人和事,露頭就打、落地就查,為招商引資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開放創新既是一種定位、也是一種期望,既是一種視野、也是一種格局,既是一種思路、也是一種方法,既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責任。只要我們在開放創新的道路上保持定力、大膽探索、奮勇拼搏,終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夠充滿自信地在長水機場打出“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的響亮招牌,一定能夠把高質量跨越發展從藍圖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