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閱讀素養卡在哪兒

在基礎教育界,“核心素養”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詞。具體到語文教育,2017年教育部公佈的高中語文新課標規定,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是經過分解的核心素養,而這四個方面,都離不開閱讀素養的養成,閱讀是達成這四個素養的根基。其實,語文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作為以漢語作為母語的學生來說,聽與說的訓練,可以從家庭與社會中自然習得,而讀和寫,需要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說,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很大程度上是讀和寫的訓練,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更是如此。如果延伸到大學階段,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師範生作為“準教師”,其核心素養亦可歸結為以上四個方面,閱讀與寫作能力的訓練同樣是重中之重。

語文教師的閱讀現狀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們以往將重點放在了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特別是閱讀素養的提升上,忽視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應有的閱讀素養。在近期由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主辦的首屆語文教育論壇暨“語文教師核心素養的培育與建構”研討會上,一些語文教育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其重心是閱讀素養。

而目前國民的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根據調查顯示:從幼兒園到小學,直至初中二年級,是一個人一生的閱讀高峰,初二以後逐年下降,成年人不讀書的現象十分普遍。業餘時間刷微信成為最常見的“閱讀”方式。不可否認的是,微信是一種最為便捷的溝通方式,有一些微信公眾號也不乏有水準的文章。但是,微信文本畢竟是一種輕閱讀,具有娛樂性、消遣性,離經典是很遠的。

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語文教師的閱讀現狀又是如何呢?在這次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演講的題目是“語文教師要做讀書的種子”,他強調:“我們做過一個大數據的調查,結果發現現在中學老師讀書的狀況很不好,很多教師是職業性閱讀,明天要備課了,趕緊找來看一看。這樣一來,基本上不需要額外讀書了。”“現在教師閱讀狀況不好,教師不讀書,他整天就讀一點《家庭》《讀者》《意林》之類的雜誌,然後看一點韓劇,八卦一下這些東西,他怎麼可能教好語文?”接著,溫儒敏倡導:“我們師範教育,我們中文系,要想辦法,將多讀書、讀好書作為語文教學的牛鼻子。”“我們語文老師自己要做讀書的種子,老師讀不讀書,從這個老師的眼睛就看得出來。這有點誇張,確實是這樣的。讀書多的人跟讀書少的人,站在講臺上是不一樣的,有些教師讀書多,很有底子,很有分量,有點幽默感,很懂學生,但他講課好像不怎麼好,跟所謂流行的示範課不太一樣,但是學生喜歡,甚至學生就要這樣的老師。所以老師的讀書非常非常重要,老師都不讀書,肯定很難把學生培養成喜歡讀書的人。”

閱讀內容的選擇

語文教師的閱讀如此重要,接下來的問題是,語文教師需要讀什麼內容的書?怎麼進行閱讀才更有效?

作為一名師範院校中文系教師,我認為語文教師的閱讀首先是要讀經典。經典文本是經過時間淘洗的,是常讀常新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曾這樣叮囑文學青年:寧願去讀拜倫或者濟慈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一千本文學雜誌。因為文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大多是沒有經受時間檢驗的時文,離經典很遠。

面對浩如煙海的語言文學著作,經典作品如此之多,對一個教師來說,如何進行選擇?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為例,最理想的做法,是依據文學史,找到那些優秀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系統研讀。當然這會是一項耗時巨大的閱讀工程,無論對於在校的本科師範生這些“準教師”,還是對於在職的語文教師來說,都是如此。特別是對於從事繁重教學任務、兼作班主任的語文教師來說,這樣的閱讀規劃是不可能完成的。對於在職的語文教師來說,最為可行的是,首先閱讀選入教材的經典作家的代表作品,熟悉這些作家的整體創作風格,從而做到了然於心。如果做到了這些,教師就會對教材的理解比較立體,就不會過分依賴教學參考書,對課文就會形成自己獨到的看法,甚至能糾正教材或者教參中對課文理解的謬誤,避免以訛傳訛。

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例,選入中小學教材的作品,如果教師不做延伸閱讀的話,在組織教學時就會捉襟見肘。譬如,2009版的北京市高中課程改革實驗版教材選入了蕭紅的一篇作品《一條鐵路的完成》,這篇作品並不是蕭紅的代表作,突出的是蕭紅作品中反帝愛國的一面。如果教師沒有讀過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就不會知道蕭紅作品中最具魅力的是對生命、對生存的詩性表達,對麻木人生的善意批評。再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被選入了多個版本的語文課本。而在課文的導讀中,把這首詩解讀為溫馨、陽光,歸結為詩與遠方的主題,類似於心靈雞湯。如果熟知海子的生平以及詩歌,就會知道這絕不是一首溫馨的詩,它表達的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言傳的哀傷、無奈、悲涼以及徒勞,整個基調是極為傷感的。詩歌的每一節都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預示著現實的不幸福和殘缺,這種不幸福只能靠想象浪漫的明天來畫餅充飢,這哪裡會是在營造溫馨和浪漫呢?可以想象,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僅僅按照字面的理解,僅僅依據教材所給予的閱讀提示去講解這首詩,會有多大的誤差。

對於語文教師是否一定要閱讀大量課外經典作品,在這次研討會上,也有不同的聲音。首都師範大學的張彬福教授認為,語文教師的擴展性閱讀很重要,但是讀透教材是第一步。如果教材都讀不透,教學就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他說:“我們教師的讀書首先應該從研究課本文本開始,而不是在課本以外去讀很多的東西,那些東西固然可以反哺你的教學,但是你首先要把文本讀好。”他以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裡的一篇課文《荷葉圓圓》為例,舉例說明課文所蘊含的生活邏輯,如果讀不透文本,教師就會犯邏輯性錯誤。

回到閱讀出發之地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閱讀?讀書的方法是什麼?

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許多誤區。其一是迷信閱讀書目。誠然,閱讀書目很重要,在出版物多如牛毛的時代,在每年產生數千部長篇小說的年代,篩選過濾掉劣質的書籍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許多中小學、大學都有針對學生的閱讀書目,這是好事,說明整個教育界對閱讀都很重視,說明社會對閱讀有熱切的期待。問題是,琳琅滿目的書目讓我們的閱讀變得無所適從,變得越來越格式化,我們的閱讀已經變成了規定性的動作,我們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許多語文教師天天盯著推薦榜去讀書,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閱讀興趣去選擇,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閱讀動力的持久性。

其二是迷信閱讀方法。語文教育專家們設計了許多種讀書方法,有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等。這樣一來,彷彿一下子學生和老師都不會讀書了,都需要接受各種指導,傾聽許多講座和培訓,才有資格打開書本,按照所謂的專家所規定的路徑去閱讀。像目前提倡的“整本書閱讀”,這本來是一個好的閱讀倡導,但是一旦把這個理念格式化,用培訓的方式加以推廣,宣講閱讀路徑、方法,就會束縛住閱讀者的手腳。語文教師學會了屠龍術,卻陷入了困惑中。人們不禁要問:在層出不窮的閱讀方法指導下,閱讀的從容和美感何在?

其實,閱讀需回到最原初的常識那裡,不應被所謂的閱讀方法綁架。以文學閱讀為例,閱讀的實質是一種美的享受,是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是感受文字蘊含的無窮魅力。閱讀是沒有多少技巧的,真正有效的閱讀是進入一種境界,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審美境界。譬如我們打開《詩經》,讀開篇的《關雎》,隨著眼睛掃過一行行詩句,由文字觸發的心靈震顫撲面而來,那個輾轉反側的青年男子,對窈窕淑女的思念填滿了我們的心胸。美好的愛情,兩千多年以來,依然讓我們每個人怦然心動,迷醉在其中,流連忘返。

在此,我想強調自由閱讀的重要性。當然,按照權威專家推薦的書目去閱讀固然是捷徑,但是自由閱讀,往往能夠真正激發起閱讀興趣,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溫儒敏教授在會議發言中說:“閱讀不要完全指向考試,也不要完全指向寫作,現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讀書?因為目的性太強他不喜歡讀書。要給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即使不能給80%、90%,也要給他20%、30%。沒有自由,就沒有興趣,你規定讀完以後寫一篇文章,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要帶著這個任務,讀書的興趣就會減少一半。關於這一點,我們做過實驗的。”

只有解決了讀什麼、怎麼讀的問題,語文教師的閱讀素養才可以培養起來。而有了閱讀的根基,“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才會有效地培育起來。

(作者王德領 系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8日第0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