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爲了祖傳的這盤面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麵條的融合度和多樣性讓人咋舌,不管是清甜的廣式雲吞麵,還是之前橫行在大街小巷的重慶小面,又或是被面館小老闆獨創出來的大肉面、黃魚面,它們滿足著食客們的貪婪的口腹之慾。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而不同的時期,對吃麵的種類也有一定的講究。催生滿月的時候少不了一碗素面,生日的時候怎麼也要吃上一筷長壽麵。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在相公殿村的老街裡,就有一家半手工麵坊。麵坊主人陸忠奎從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起早貪黑地做盤面,一直到現在,已經有了五十多年的“藝齡”了。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因為打出來的面口感順滑柔軟,而且還炒不爛,很多人都慕名而來,滸山的,餘姚的,寧波的,還有託人帶的,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就為了買他家的面。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老陸一邊忙著手裡的活,一邊跟我聊著。他說要保證面的口感,麵粉的選擇就很關鍵。麵粉的產地要好,而且還不能是臨近保質期的積壓貨。在我採訪的時候,除了來買面的老主顧,也有不少散稱麵粉的客人。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和麵是第一步。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要放多少鹽?老陸說這些全憑感覺和自己多年的經驗,也說不出什麼標準來。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接著把攪拌好的麵粉倒入做面機器的槽口,老陸一邊用手撥弄開結塊的麵粉,一邊接住按壓好的麵皮。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機器的齒輪不緊不慢地運作著,柔軟潔白的麵皮從槽口下方吐露出來。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每一次壓好的麵皮都要像卷織帶一樣捲起來,靜置兩三分鐘發酵。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之後再次輸入機器中,這樣的步驟要重複兩三次,這樣打出來的面既薄又有勁道。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出面的過程就如行雲流水般自然。麵條厚度均勻,挺直如細絲。老陸站在機器末端,把出來的麵條從中間撩撥斷,堆疊在竹篾上。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分揀工作由老陸的老伴完成。拎起一把,順著麵條紋理摺疊四次,就成了面盤。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老陸家的陽臺是天然的晾曬場,分揀好的麵條在陽光的照射下固定形狀。天氣好的時候,曬上四五個小時就差不多了。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每天兩三百斤的麵粉,夫妻兩人起早貪黑地忙活,幾乎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但是做面也是一個看天吃飯的活計兒,溫度高低、光照是否充足等這些都會影響到面的質量。如果趕上天氣不給力,那就只能暫時關門歇業,就當給自己放個短假。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從和麵、醒面、晾曬,做面的工序繁複,耗時漫長,在這個老屋裡,我見證了一盤面的誕生。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每次當我接觸到手藝人時,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那些原本生活在尋常巷陌中的手工藝人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少,如果沒有他們固執的堅守,這些手藝也很難保存至今。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時代總是在變遷,超市裡的速成面漸漸成了主流,純手工做的農家手工面卻越來越少,傳統手工麵坊也慢慢成了回憶。在很多人看來,飢腸轆轆的委屈,一切華美的形式與新奇,都比不上這一口最本質的飽滿。


餘姚、寧波的人特地趕來,就為了祖傳的這盤面

陸忠奎手工面

地址:崇壽相公殿318號

(百度地圖直接導航相公殿中街公交站,問問路人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