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北方人喜歡吃麵食,顆粒飽滿黃燦燦的麥子用石磨磨成潔白的麵粉,人們通過靈巧的雙手,加上一番巧心思,用麵粉做出各種麵食,蒸餑餑、擀麵湯、包餃子、烙大餅等等。這些麵食經典又家常,在老濰縣人的心裡最愛的是種叫做“槓子頭”的火燒。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常備風塵掛遠鞍,兩分火色一分圓;七分硬氣實心裡,看把南牆撞北山。說的就是槓子頭火燒。槓子頭火燒,又稱“山東小鍋餅”,山東濰坊槓子頭火燒起源於清朝時期,距今有四五百年曆史。這種硬麵火燒比巴掌大一些,外硬裡柔,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其形圓、邊兒厚裡薄、中間隆起,每個約有半斤重,特點是“硬”、“香”。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之所以把這種火燒叫“槓子頭”,源於其製作的過程,俗話說“槓子頭,一斤面,三涼水,揉不動咬不動”,製作槓子頭火燒,麵粉與水的比例是一斤乾麵粉,三兩水。和好的麵糰硬到用手揉不動,揉麵時需要用一根棗木槓子來翻壓揉制,因此得名槓子頭。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製作槓子頭火燒過程繁瑣,產量小,因此火燒鋪多為農村家庭小作坊。人們在火燒鋪作坊靠近面案的牆壁上掏個洞,然後把胳膊粗細的棗木槓子一頭插進牆洞裡,一頭用雙手摁住身體壓在槓子上,利用槓桿原理把案板上的硬麵團反覆翻壓。製作槓子頭火燒,揉麵是個力氣活兒,需由兩個壯漢輪流上陣方能應對局面。壓好的麵糰揪成合適的面坯,放進“磕子”壓成型,然後用刀在火燒山劃幾道,或用釘子紮上幾排眼,防止烤的時候中間鼓起來。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槓子頭火燒傳統的做法是用老面引子來和麵,用棗木槓子翻壓擀勻,裡面加花生油或雞蛋。槓子頭火燒製作過程嚴謹又繁瑣,從和麵到火燒出爐需兩個小時,在把火燒進爐烘烤前還需先烘十分鐘,然後刮邊最後放進炭火爐烤熟,這些繁瑣的過程也正是槓子頭火燒好吃的秘訣。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剛出爐的槓子頭火燒麥香撲鼻,外焦裡韌。槓子頭火燒本來和麵就很硬,加上火烤後水分就更少了,槓子頭火燒之硬像壓縮餅乾,有人戲稱能硌掉牙。曾有南方遊客來濰坊看風箏節,吃朝天鍋時,看著本地人吃槓子頭香甜的不得到了,自己想吃可試了試,掰不開還又咬不動,看著拿在手裡的槓子頭火燒乾著急。


山東這個百年小吃,你根本就咬不動,一斤麵粉只放三兩水


槓子頭火燒可以趁熱就著花生米吃,還可以和蔬菜豬肉等一起燴著吃,把槓子頭火燒掰碎,用豬油蔥姜熗鍋後倒進清水,加入豬肉絲、雞蛋餅、木耳、蔬菜等,燒開後倒進火燒碎燒開,火燒塊柔韌有嚼勁、肉湯味道鮮美,趁熱吃是別有一番風味。

現在不僅做槓子頭火燒的作坊少了,而且傳統手工做槓子頭的更是稀少的很。如今做槓子頭火燒都是用機器壓面,用電烤箱烘烤,這種槓子頭你始終吃不出香甜的麥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