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百姓舞台「種」幸福

皋兰百姓舞台“种”幸福

村民們利用“百姓舞臺”自演自唱、自娛自樂

吃過晚飯洗完碗,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的婦女們匆匆忙忙就往村委會前的文化廣場趕。文化廣場地兒不大,十幾分鍾就密密麻麻來了幾十號人。正是秋天的傍晚,空氣非常好。聽文山村黨總支書記魏列峰說,這裡每天早晚的廣場舞,不管三九天還是三伏天,從來沒間斷過。

“春日風吹來暖洋洋,花兒開得遍地紅。”過了一會兒,音樂響起,零零散散的人群迅速排成了整齊的方隊,跳起舞來。一會是十字步,一會是十六步,一板一眼,有模有樣。方陣裡既有頭髮花白的老太太,也有二十來歲的大姑娘,一個個眉眼裡都透著滿足和笑意。

皋蘭縣把“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建成各鄉鎮綜合文化站、各村和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場所、文化廣場、文化大院和培育展示基地,做到文化活動有場所、學習讀書有書屋,村民形象地把這些文化陣地叫做“百姓舞臺”,創建了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等為重點的8類77個群眾性文化協會。

吟唱古樸小曲

一個秋雨綿綿的上午,迎著遠處的幾座山樑,走過一段鄉村小道,便來到了皋蘭縣水阜鎮水阜村的文化廣,婉轉的小曲從一間文化活動室傳出。循著悠揚的樂聲走進文化活動室,村裡唱小曲的藝人們拿起二胡、三絃、揚琴等家當,在那悠揚的曲聲裡,在那聲情並茂、字正腔圓的唱腔裡,那一個個人物從歲月的深處,或一臉豪氣,或神情悲憤地朝我們走來,一直走進人們的心靈深處。

水阜村文化積澱深厚,被稱為鼓子之鄉,目前有群眾性文化協會3個,會員150名,“鄉土藝人”和文藝骨幹30名,唱曲子戲是村裡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透過那一張張黑裡透紅的面孔,記者看到的是村民們對於這一古老文化的熱愛與迷戀,曲子戲讓他們鄉情不斷、夢繞魂牽!

不僅僅是水阜村,在皋蘭縣,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村民們利用農閒時間和“百姓舞臺”自演自唱、自娛自樂,特別是廣場舞走向基層、深入農村之後,全村全民健身的熱情空前高漲,業餘舞蹈健身團隊也應運而生,村內也適時組織過一些文體活動,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

培育新型農民

魏佔邦是文山村村民,因為身體原因,如今很少下地務農。但他並沒有閒著,每天都會到村上的魏振皆書法協會室來看一看,練一練。魏佔邦告訴記者:文山村很有文化底蘊,魏振皆是我們國家很有名的大書法家,就是我們文山村人。現在有了魏振皆書法協會這個平臺,可以豐富文山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讓老一輩的書法愛好者帶動青年人在這裡練一練,寫一寫,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質。在皋蘭,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大院、信息資源室“百姓舞臺”成為農民日常活動交流的主要場所,搭建了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平臺。在這裡,廣大群眾學知識、學法律、學技能,找信息、轉觀念、謀發展,滿足了求知、求樂、求富的需求,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具有經濟頭腦、法制觀念、創新精神,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農民。種大棚的書法家、賣燒餅的小提琴手活躍在鄉村,廣大群眾由“看客”變為參與者,實現了由“送文化”向“種文化”的轉變。“還文化於大眾”,使讀書看報的多了,酗酒賭博少了;晨練健身的多了,迷信活動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矛盾糾紛少了,社會風尚逐步轉變,社會環境不斷淨化,文明鄉村創建面達到80%以上。

傳承活態藝術

“如今農民有福氣,門口就能看大戲;如今農民真現代,互聯網上開商店;鄉村舞臺遍山鄉,農閒時節把歌唱……”時下,這段流行在皋蘭農村的順口溜,正是皋蘭縣大張旗鼓開展“百姓舞臺”建設,豐富“三農”文化生活的真是寫照。皋蘭縣組織專業人員對業餘文化骨幹、文化能人、熱心文化的積極分子和民間藝人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使他們成為“百姓舞臺”中留得住、用得上的組織者和牽頭者,把傳統民間藝術進行活態傳承。

今年50多歲的衛春榮是皋蘭縣石洞鎮莊子坪村翔舞藝術團的舞蹈教練,現在,翔舞藝術團已經成為了石洞鎮的文化品牌。像翔舞藝術團這樣的鄉村文化品牌正在皋蘭縣的各個村鎮興起,目前,全縣“一村一品”群眾基層文化協會總數達到80多個,各類協會登記會員達到4000多人,正如皋蘭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吳泰所言,通過建設文化陣地,發揮文化惠民的作用,培養了新型農民,增強了文化自信,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皋蘭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