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峯 我們要有中國音樂自信,以高水準贏得尊重!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 我們要有中國音樂自信,以高水準贏得尊重!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 我們要有中國音樂自信,以高水準贏得尊重!

俞峰,1964年7月出生,浙江寧波人,現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共中央音樂學院委員會副書記。1991年7月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6年7月畢業於德國柏林漢斯埃斯勒音樂學院交響樂隊指揮專業,獲最高指揮藝術家文憑(與博士研究生同等學歷)。1997年6月起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院長助理,2006年5月調任中央歌劇院工作,歷任副院長、院長、藝術總監、首席指揮,兼任中國指揮學會會長。創立的現代指揮教學法,獲得國家教育科技二等獎。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全國師德先進個人、首都“五·一”勞動獎章、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優秀中青年藝術家等榮譽。 

8月12日,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寧波交響樂團藝術指導兼首席指揮俞峰教授帶領寧波交響樂團為寧波市民帶來一堂“立德樹人,美育啟智”高雅音樂普及暑期大師公開課,近4000人現場聆聽了這次公開課。公開課分為中國經典交響曲目演繹、管絃樂知識普及、交響樂發展歷史回顧、“百花齊放,洋為中用”交響樂演繹四個部分,耗時兩個多小時,演出曲目及片段20個以上,其中包括: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片段、威爾弟《茶花女》序曲、《卡門》序曲、門德爾松《婚禮進行曲》、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組曲》的《場景》、《西班牙舞曲》等。以及人們熟悉的《梁祝》、《春節序曲》、《紅色娘子軍》等中國經典曲目,堪稱一場交響盛宴。

聽不懂?歌劇早已融入生活

記者:大師課上演奏了眾多歌劇選段,為什麼要把歌劇音樂作為大師課的重點呢?

俞峰:歌劇算是藝術的“重工業”,在沒有電影的時代,歌劇就是舞臺大片。歌劇是集大成的藝術品種,文學、詩歌、音樂、戲劇表演、舞臺美術等藝術形式都融合在歌劇中。雖然中國的京劇被稱作“BeijingOpera”,但是傳統戲曲和歌劇有著一定的區別。歌劇進入每個國家都會烙上不同的烙印。德國有德國歌劇,法國有法國歌劇,到了美國就成了音樂劇。在中國現階段,我們還幾乎處在“來料加工”的階段。我的理想是:做出真正的中國歌劇,讓中國歌劇形成品牌,在國際上形成中國歌劇強大的聲音。

記者:為什麼在大師課上獨立介紹中國歌舞劇音樂?

俞峰:戲劇和音樂都發端於人的心靈,它完全是大眾化的東西。歌舞劇雖然是外來的形式,但是我們的民族能夠吸收各種各樣的文化。中國歌舞劇發展不到百年,一直在探索過程中並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用什麼樣的創作技法、什麼樣的唱法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用什麼樣的音樂語言、什麼樣的表現形式,來反映時代主題和民族精神,這大概是需要我們共同探索的。

記者:有的人覺得歌劇“聽不懂”,俞院長怎麼看?

俞峰:其實你會發現,現實中歌劇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不少耳熟能詳的廣告、手機鈴聲都取自於歌劇,包括《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序曲》、《飲酒歌》的《茶花女》、《圖蘭朵》的《今夜無人入眠》,甚至是結婚時所放的音樂,都取材於瓦格納的《婚禮合唱》和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由此可見,歌劇在我們生活中普及率還是很高的。實驗表明,中國社會對歌劇欣賞的需求其實很大,認為歌劇艱深難懂的說法其實是人為地在歌劇和觀眾中間設置障礙。

“潛移默化”文藝也是靈魂工程師

記者:執棒歌劇選段和指揮一般交響樂作品有什麼區別?

俞峰:歌劇要顧及到合唱、獨唱、樂隊、戲劇表演、舞臺美術燈光,藝術總監要全部把控這幾百人的隊伍,指揮要進行現場把控。而且歌劇是音樂的綜合藝術,對指揮是大挑戰,指揮的工作和導演一樣,前期的案頭工作非常龐大。我有時也把它比喻成作戰的將軍拿到地圖,音樂會確定演這場歌劇就說明這一仗肯定要打,怎麼打才能把敵人打敗,根據地圖制定戰術。所以要研究透徹,經過排練最後進入到演出,整個過程也是考驗指揮的過程。

記者:對於我國現階段指揮專業的教育有什麼看法?

俞峰:培養好我國優秀青年指揮是關係到我國歌劇、交響樂等藝術水平的發展,同時,青年指揮也將是未來藝術團體的領導者、管理者和院團的中堅力量。對於青年指揮的全面綜合能力和實踐的培養是長期的、可持續性的、戰略性的。中國指揮教學走在世界前列,但短板在於實踐。當年,我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學時,我的導師鄭小瑛老師帶著我在中央歌劇院看排練,等了一年的時間都沒有等到一次實踐的機會。直到我擔任了中央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後,才有機會與中央歌劇院合作。從學校的課堂教學到藝術實踐、到社會舞臺等等這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尤其對音樂人才培養來說。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教室缺乏實踐的話,那麼他在教學上可能會顯得有些單薄。

記者:如何理解“文藝工作者也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呢?

俞峰:我自己也是老師,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中央音樂學院,現在還當著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繫系主任。教師是培養人、塑造人的,文藝工作者也是一樣的人。文化、藝術都是靠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

搶先“植入”以高水準贏得尊重

記者:俞院長和中央音樂學院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未來有什麼計劃嗎?

俞峰:我們走出去的目的是真正把中華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讓大家能夠認識到中國的文化,認識到我們優秀的藝術,從而對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有個更多更深的瞭解。作為一所音樂學院,我們首先要在學術上走出去、引進來,自始至終與世界前沿一同發展,這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高層次的學術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在高端地帶,在戰略高地推動國家藝術形象的發展,提升國家藝術形象,也要提升我們國家青年的形象。另外服務於國家的大政方針,“一帶一路”戰略從藝術角度來理解也可以說是音樂考古,比如二胡、琵琶等等怎麼進行互相融合和傳播。我認為中央音樂學院應該成為國家重要的藝術智庫,尤其在文化考察上、藝術考察上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記者: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俞峰:所有的中國古典、傳統、優秀的文化,還有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對於歌劇,對於交響樂,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都是我們所有的知識來源,也是我們走向復興的力量。這些文化的、人類的總和,構成了我們發展的動力。它還有一個比較、推陳出新、洋為中用的作用,能夠使得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更加璀璨。中國音樂已經在世界性舞臺站穩了腳跟,要有中國音樂自信,對外音樂交流既要差異化,也要同質化。既要與沿線國家交流中國民族音樂,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也要在西洋樂方面交流切磋,以高水準去贏得尊重,在戰略高地推動國家藝術形象的發展,藉此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記者:“智能時代”中國音樂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俞峰:作為音樂人,應該關注世界音樂的發展趨勢。“智能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巨大的舞臺,提供了全新的“樂器”。如何與世界科技、人類生活同步,實現音樂的現代化?我覺得中國音樂人不能置身事外,應該搶先“植入”,創造出兼具智能技術、人文精神的新音樂,滿足新時代人類對精神生活的新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