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距離上次“披露”阿基米德忽悠了我們以後,今天給大家再說一個“千古大忽悠” — 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在我們小學的歷史課本里,中國的古代有一“牛科學家”,姓張名衡,製成“候風地動儀”,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地震,這當然是個了不起的發明,比起西方那是足足早了一千餘年,讓我幼小的心靈,著實為了咱們的先人,狠狠的自豪了一把。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長大後,不免的想更詳細的瞭解一些關於這些科學創舉的細節,比如它在唐山地震的時候,究竟有沒有“滾出一個銅球”到那個蛤蟆的嘴裡?還是那場悲慘的汶川大地震,它有沒有動作?如果有,為什麼媒體不大力宣傳一下?如果沒有,難道汶川地震還不夠強烈嗎?難道小時候的教科書,是騙人的嗎?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 張衡在“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看起來是靈敏的不得了

這東西的實據和大多數歷史的傳奇一樣,是這段記載,翻成白話就是:“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城(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歷史上的記載,多是些荒謬的臆想,暫時先不管它。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問題在於,1700多年前,這“精銅鑄成”的地動儀“神秘消失”了,它的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就這一句話,怕是漏了餡,地動儀應該是和“木牛流馬”類似的傢什,說說而已的東西,原來小學教科書裡的圖畫,是後人根據那幾句“記載”重新做的。

我們小學課本里的地動儀,是1951年燕京大學的一個研究生王振鐸根據《後漢書》的那段記載複製的,重新做了也無可厚非,總該搭點譜吧?那麼在它完成後的幾十年裡,它到底有沒有靈驗過一次呢?看來沒有,因為並沒有這樣的報道。

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王振鐸複製的地動儀就是張衡當年造的地動儀,但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來自地震學界的質疑聲開始此起彼伏,日本、英國、美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的地震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批駁“直立杆原理”,因為“中國目前最流行的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光是外國人質疑,王振鐸的老朋友,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運用大量物理學原理,對王振鐸的複製版本各種批判,還說了一句毫不客氣的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真是讓人尬心四起啊。

不過最讓人尷尬的還是在這個地動儀曾經在日本的一個博物館展出,當時很多遊客想看一下這個儀器的靈敏度如何,結果中方解說員使出各種辦法,就差把地剁出個洞了,這機器紋絲不動,無奈之下只能偷偷拿木棍捅了一下,銅丸才好不容易掉到蟾蜍口中。

關於張衡地動儀的研究,後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生馮銳又取得了進展,他驗證了“倒立杆原理”和“懸垂擺原理”,前者就是將酒瓶子倒立放在地上,瓶子倒了就說明地震來了,但研究發現,酒瓶子很容易倒,只要是外界震動就會,而不一定是地震,而且就算倒下,也不知道地震的方位,很難預測。王振鐸複製的張衡地動儀就是"倒立杆原理",按照他的設計,都柱應該有2米之高,直徑只能是1.5毫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靈敏度,但現實中這樣的都柱根本不可能站起來。馮銳最終確定張衡的地動儀採用的是“懸垂擺原理”,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他根據陝西曆次的地震波形圖,重新複製了張衡地動儀並接受全面檢測,經過一星期的連續強幹擾實驗,沒有發現一次誤判,所有數據準確無誤,可以有效檢測地震的波長和方位。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誠實是社會的基礎

所以說,與歷史上真實的張衡地動儀最接近的是馮銳的版本,而不是我們小學教科書上的。2010年,教育部暫時刪除了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在2017年的統一編本中,徹底刪除了張衡和地動儀。

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臺公認精確的地震預報儀器,地震預報無從談起!因此第一我們不能苛責張衡先生。而1800年後的後人“仿製”出來的地動儀,居然連真實發生的地震也無法如實記錄,這一點確實無法自圓其說了。面對用誇張虛構的“愛國主義”教材教育出來的孩子,我們其實更希望他們長大後擁有更為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誠實。從這一點上出發,教育部門的教材改革應和人心,應該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